市财政局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郑微
今年以来,徐州市财政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统筹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努力化解经济增长乏力、营改增结构性减税、去产能、增值税税率下调等对财政增收的影响,狠抓财政收入,统筹安排确保民生和重点支出,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支撑。
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1.13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居全省第8位,与去年同期排名相同。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79.04亿元,增长17.2%;非税收入完成92.09亿元。全市税收占比为80.5%。2018年全年,预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完成全年工作目标。财政收入总量、质量稳步提升,财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税占比创近年新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重做好财力保障
当前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市财政局着重做好财力保障工作。为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市财政局积极改进管理方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支持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制定支持重点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财政扶持政策,支持钢铁、焦化、热电等重点行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对钢铁行业转移或退出企业,按照每吨铁和钢分别给予10元奖补;对承担国家钢铁去产能任务企业,在中央及省奖励政策基础上,给予1:1配套;对焦化行业转移或退出企业,按照每吨焦炭产能给予50元奖补;对热电行业关闭退出或“改燃”企业,按照每千瓦装机容量给予100元奖补。2018年,整合各项市级资金1亿元,统筹用于重点行业企业环保治理、搬迁转移等。
支持集聚创新人才。参与制定《关于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对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人才企业、机构和人才类投融资给予奖补。2018年,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推动“双创计划”人才、研究生企业集聚工程、双百工程等项目实施和“赢在徐州”双创活动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核心动力。积极落实《江苏淮海科技城和徐州科技创新谷建设发展优惠政策》,从给予收入增量补助、兑现中关村政策、园区内创业团队和创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所办企业创业项目等几个方面,给予财政奖补,支持“一城一谷一院一区”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今年以来,设立市级知识产权专项经费3000万元,修订《市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明确奖励资助标准;设立推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6000万元,制定《徐州市市级推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报、评定、资金补助等流程,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共累计拨付各类科技资金4329.29万元。
强化金融要素高效配置。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作用,着力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着力发展股权投资和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助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深化政策落地,积极兑现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财政奖补政策,2018年,奖励金额400余万元。近3年来,已兑现奖励企业132家,奖励金额超过2100万元,全市主板上市公司1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6家。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好“苏微贷”试点扩大、企业应急资金周转、设立信用保证基金等工作。
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今年以来,引导基金出资超过20亿元,产业基金完成投资64.76亿元,全年有望突破80亿元。自产业基金启动以来,基金管委会批复29支产业基金设立方案,基金规模479.8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51.76亿元。截至目前,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2.56亿元,已投资项目26个,总投资金额为93.84亿元,投资基金到位金额76.27亿元。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发挥明显,加速本地产业转型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全产业链半导体材料基地。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设立规模1.91亿元的“新沂盛世新材料基金”,支持超仿棉项目发展,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引入江苏爱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并完成股权投资、“双创云城”、国信机器人、江苏安防科技等项目,有力助推我市智能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设立规模10亿元的徐州道盛金融科技产业基金,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活力。
规范推行PPP模式。规范项目信息管理,有序推进PPP项目实施,加强综合信息平台PPP项目入库和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集中清理,保障PPP项目高质量发展。2018年,共清理退库项目18个,总投资额577.8亿元。针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限期完成整改。通过清理僵尸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我市PPP操作规范性。
用足用好用活财政政策
支持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为支持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四大中心”建设,当前,市财政部门多渠道筹措资金,用足、用好、用活财政政策。“十三五”期间,市财政安排资金100亿元,采取奖励、补助、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无偿方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安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类资金超过20亿元。打造徐州金融集聚区政策高地,出台《徐州市金融集聚区发展专项扶持办法(暂行)》,对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加速各类金融资源集聚,搭建优质载体平台提供政策保障。
设立徐州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分类制订不同扶持政策。目前,已安排金融发展专项资金5.07亿元。大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筹集、拨付市城建重点工程资金,保障迎宾大道高架、金山东路二期、五山公园、老旧小区改造等170项市城建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积极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支持中亚欧班列运行。今年,按照财政补贴政策,拨付资金1550万元。自中亚班列开行以来,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559万元,其中省级补贴1229万元、市级补贴2330万元,累计开行100列。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健全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库,落实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持续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今年上半年,节能减排财政综合政策示范市综合考核优秀,在3年奖励12亿元的基础上另外奖励2.4亿元。支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核定市区污染物排放统筹资金收取返还及环境质量达标奖励金,与区结算资金1.57亿元。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保
障工作。做好“煤改气”财政补贴成本测算及方案制定工作,有序推进“煤改气”建设项目,对居民用气进行补贴,有效保障市区居民冬季供热,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争创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推进试点建设。泉山区、鼓楼区分别被列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累计获得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1.97亿元。
突出债务管控,防范化解风险。一是筑牢篱笆,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印发《市级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防控、化解全市政府性债务风险措施。围绕“控、防、化”债务管理目标,逐步压降全口径政府性债务规模,科学化、精细化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全市全口径债务季报、市级债务月报制度,全面监控融资平台等单位债务还款接续问题。二是解放思想,探索合法举债途径。坚持开好前门,严堵后门,创新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保障社会发展需求。组建徐州市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市场化融资提供合法合规渠道,注册资本金50亿元,首期资本金20亿元到位已到位。创新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产品,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部省PPP基金等,发挥项目资金本对银行贷款的撬动作用。三是从严从紧,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将市本级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保障到期债务还本付息需要。其中: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加强监管,坚决防止通过任何企事业单位变相举借政府性债务,坚决遏制隐形债务增量。将市级政府债务余额全部纳入限额管理,并将市级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政府批准限额以内,同时确保总债务规模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四是推进置换,加快政府债务偿还。加强分析研判,提前测算、及时下达2018年各区及市级相关单位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计划,确保及时履行到期偿还责任。充分利用置换政策,积极协调债权人,按照“能置尽置”原则,完成存量政府债务置换工作,降低债务成本,缓解当期偿债压力。自2016年财政部实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以来,我市及所辖县(市)区均未列入预警或警示范围。
保障和改善民生
满足群众期盼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于之民,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市财政大力支持保障改善民生,增强资金投入有效性,全面落实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任务。构建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在内的 “8+1”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发展,编织好民生保障的“底网”。
连续12年实施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以市为单位,7月1日起,城市低保标准继续按照每人每月586元执行,农村低保标准从490元提高至550元,进一步缩短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全市城乡低保资金全年发放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0万人,投入1300万元支持主城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
连续8年提高社会福利标准。我市机构养育的孤儿供养标准7月1日起由每人每月1936元提高到2130元,社会散居孤儿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150元提高到1384.5元;全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按照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确定,由每人每月1223元提高到1291元。市财政年度预算投入1000万元,保障市属机构近700名三无人员(孤儿)的基本生活。
落实优抚安置各项政策。做好新形势下优抚安置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继续实施优抚对象抚恤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优抚对象基本生活、医疗等方面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落实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年初预算安排5000余万元保障各类优抚、安置对象优惠待遇及时足额落实。
有序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不断完善残疾人福利投入机制,推动残疾人保障政策与其他困难群体保障政策有序衔接。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徐州市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托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2018年安排残疾人就业、救助和康复等方面资金达到3200万元,足额保障残疾人事业有序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力度。2018年,安排扶贫方面资金10149万元,比去年增长32.6%。及时下达市级各项扶贫资金,已下达2018年市扶贫专项资金1890万元、市扶贫队员专项工作经费120万元、67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资金1543万元、5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市级财政补助资金970万元、2017年全市扶贫开发考核奖励1000万元、2018年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补助资金1000万元。
加强扶贫工作责任落实和成效考核。根据市委办《2017年县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的通知,主动参与对各县(市)区2017年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的现场考核工作。根据市委扶贫开发工作要点和考核结果,下达各县(市)、铜山、贾汪区2017年全市扶贫开发奖励1000万元。
全面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全方位监管市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年初,制定扶贫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并随同部门预算一并在网上公开;年中,配合市扶贫办抽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使用、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及项目收益分配等情况;年终,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扶贫开发政策落实、扶贫资金的安排使用、农户脱贫成效、帮扶措施落实等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价。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财政系统财政专网与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实时对接工作,确保“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对扶贫资金的全口径、全覆盖、资金使用全程留痕监督管理。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创建“理财惟公”服务品牌
推动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安排3000万元服务外包专项资金、20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资金,为加快形成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新的开放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服务支持力度,强化资金保障;及时兑现招商引资、支持现代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等政策措施。
为优化营商环境,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印发《中共徐州市财政局党组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实施细则》,倾力打造“理财惟公”服务品牌,制定《徐州市财政局“理财惟公”服务品牌创建实施方案》。编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发展》财税政策汇编,将各项政策分门别类汇编成册,以便企业系统掌握政策精髓。主动深入徐工集团等企业,开展“政企同行”暨“财政政策宣传进企业”主题活动,点对点将政策推送到企业。
围绕财政职能定位
履职尽责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围绕财政职能定位,加强收支管理,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突出富民惠民,着力改善民生。
加强收支管理。确保企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调研,积极向省反映我市工作情况与存在困难,积极争取省对徐矿集团养老金的缺口补助。定期召开财政、人社、地税三方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征缴和清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依法征缴、应收尽收。启动实施社会保险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建立社保管理云平台。抓好卫生投入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精准化工作机制。
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险科学化管理水平,强化基金运行安全。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调整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125元提高至135元。进一步完善基本照护保险制度。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待遇水平,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70元提高到510元,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720元,市财政全年拨付11635.97万元。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65元,安排5195万元市级补助资金,支持主城区开展国家规定的14大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做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和扩大失业金的作用,促进城乡就业工程不断提升。2018年安排用于支持就业创业各项资金2.15亿元,保证了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保持了高就业率和低失业率。继续坚持教育优先理念,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按标准保障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均财政拨款、中职学生免学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的支出。安排1亿元产业发展资金推动产教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建成15个面向产业升级发展的特需专业以及建设5个区域性职教集团、5个技术水平国内一流的公共实训平台。支持科教创新区建设,对徐州幼专创建本科院校、新校区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安排徐州幼师7000万元创建本科院校专项经费,5年给予贾汪区师大科文学院、幼师新校区建设补助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