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智慧农场让种地更具科技范儿

2024-10-2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10-2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蔡思祥

“气温15摄氏度,近5个小时内不会降雨。”一大早,打开手机,贺莉确认好天气信息,驾驶着拖拉机出门了。

贺莉是沛县良畈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带领6人团队,用各种智慧农业软件,把家庭农场的5200亩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秋风拂过玉米地,泛起丰收景象。“眼下最紧要的是收割玉米和水稻。”贺莉操控手柄,玉米收割机轰隆隆向前挺进,一排排玉米从农机里翻滚入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农场使用了新引进的玉米籽粒收割机,收割、脱粒一次性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手机App,贺莉能精准获取良畈家庭农场周边5个小时内的天气预报,实现了“知天而作”。“通过农用无人机和玉米收割机,过去一个生产队用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我们6个人用3天半时间就完成了。”

为了种好田,贺莉关注了很多农业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加入了本地的种植交流微信群,及时掌握“三农政策”、市场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无论是整地、种子处理、施肥,还是机收减损、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贺莉都根据手机的网上直播课,因地制宜,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通过精细管理,同样的秋收,贺莉家庭农场农机的机收损收率比别的农场要低不少。

“通过克服病虫害和各种不利天气影响,去年无人插秧机的效果还不错,今年水稻亩产能达到1500-1600多斤!”贺莉告诉记者。据了解,今年已经56岁的贺莉本来可以过着儿孙绕膝的退休生活,却“沉迷”在农场里,一干就是30多年。从2003年起至今,她已经种了21年地,从农业技术方面的“小白”到农业育种、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行家里手,从肩扛手提的原始劳作发展到拥有先进机械及全程机械化的智慧农场。

这些年,贺莉种的地越种越多,土地有了,技术也有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么多地,传统耕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而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又需要大量资金。“你一个女人家,能种得了这么大一片田?”面对质疑,贺莉决心打破偏见,大干一场。

贺莉告诉记者,农场先后配置了旋耕机、无人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智慧操作中心等农业设备,全面推进机械化耕作,并建设烘干厂房,解决了看天晒粮的难题。在种植过程中,利用无人机进行巡田、变量精准施肥作业,推进农田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形成整套监管体系,种出优质稻麦,让农场的粮食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更具“科技范儿”。

别人有钱了喜欢买汽车,贺莉不一样,她看到农机就两眼放光。她把每年收入的“大头”用于购置农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当前家庭农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无人收割机、无人插秧机等各类农业机械50余台(套),实现了粮食生产耕、种、收等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去年,沛县“三夏”农机智能化绿色化作业现场会在贺莉的家庭农场召开,她带领农场工作人员们现场示范演示“无人化”机械收获、“无人化”机械插秧等,让300余名农场主和种田大户大开眼界。

“接下来,我要继续科技种田,创建无人家庭农场,在建立有机稻米种植和订单生产上继续做好文章,尽自己最大努力,带动更多的村民,依靠科技支撑,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充实大家的‘粮袋子’。”谈及未来,贺莉信心满满。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