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我市昨举行迎春团拜会 柳琴戏《迁变》首演

2013-02-06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
2013-02-06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讯(记者 杨洁 记者 王奎生 摄)昨日下午,我市举行迎春团拜会,全市各界人士在市行政中心会议中心礼堂欢聚一堂,欣赏了由省柳琴剧院创新、改良的大型原创柳琴戏《迁变》的首演。该剧以徐州城市建设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确立、推行的关注民生、让利于民、还绿于民的徐州模式,展现了徐州城乡巨变、山水之美、生态文明。
  以“棚迁”为主线 展示徐州巨变
  “珠山脚下云湖旁……”随着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徐州方言又婉转悠扬的“拉魂腔”唱响,拉开了演出序幕,舞台上逼真细致的实景,结合背后天幕上的远山近树、流水潺潺的大屏幕画面,构成了舞台大气、形象、细致、流动的风格。灯光随着场上情节发展、人物情绪变化、产生明暗、远近、强弱的变化,增加了舞台的诗韵气质。演员的服装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真实中见美感,使传统的柳琴戏呈现出新颖浓烈的现代气息。
  该剧以珠山地区的周、赵两户人家的拆迁之路为主线,讲述了社区干部周向红调入区拆迁办工作,她带头动员丈夫洪世龙拆迁自家的“洪记饭馆”,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洪世龙反应强烈,并带领餐饮街的众老板共同反对拆迁。隔壁的赵光明一家对于洪世龙等人的做法甚为不满。同时,还有不舍家园、故土难离的周母、借拆迁之机浑水摸鱼的贾总等人……面对复杂尖锐的矛盾,以周向红为代表的基层拆迁工作者依靠政策保障,将真情、智慧化于工作方法。最终不仅拆掉了灰暗破旧的房屋,在青山环绕、碧波涟漪的新城中,重建起一座座光明美好、幸福和谐的心灵家园。
  据介绍,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又叫“拉魂腔”。柳琴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彭城旧时铿锵之声,更浸润着徐州的文化血脉。
  2012年3月我市邀请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永和、北京人艺资深导演顾威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设计杨乃林等参与创作。主创队伍多次赴徐采访,了解徐州的历史,走访徐州棚改地区的大街小巷,了解政策背后的鲜活事迹。
  参与此剧的编剧之一肖艳杰,作为张永和老师的学生,她全程参与了《迁变》的创作。她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第一次来徐州采风,参观了珠山景区后,对徐州的城市建设感触颇深。曾对徐州的印象是‘半城煤灰一城土’,而现在徐州城市的面貌大为改观。‘老灰穷’的城市标签,变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对于生活在像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的人来说,一个城市能够拿出这么大的地皮,还绿于百姓,让利于民,让老百姓住得舒心,让人感动。正是因为这样的亲身感受,才最终决定以珠山‘棚迁’为线索,创作了《迁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编剧张永和老师在创作《迁变》的过程中,来徐十余次走访棚改居民,拿到第一手材料,经过数月的潜心创作,于去年9月完成第一稿,直至昨日搬上舞台,几近十易其稿。
  肖艳杰说,编剧张永和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以某个院落中的周、赵两户人家的经历为主线,编织起徐州城建中“棚迁”工程的大故事。其中人物关系的设置独具匠心,既巧妙真实又戏料十足。一改传统柳琴戏里的人物模式,注重人物内心的碰撞和反省。
  一流创作班底 让传统柳琴戏呈现现代感
  观后感
  创新“拉魂腔”充满现代气息
  李先生是地道的徐州人,在观看过《迁变》后,他感慨地说,“第一次听柳琴戏觉得很亲切,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加上熟悉的徐州方言,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没有土气和陈旧的痕迹,让人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欣赏戏曲。”对于《迁变》的故事情节,也让李先生感触良多。他说,通过柳琴戏的方式反映徐州城市建设发展变迁中的故事,接地气。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