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徐州铜山:一以贯之用好改革“发展法宝”打造现代化“江苏强区”
本报记者 谢川 胡明慧
75年,弹指一挥间。75年来,在波澜壮阔的中华崛起画卷中,致力打造现代化“江苏强区”的铜山,亦用激情燃烧的奋斗、敢立潮头的探索、步履铿锵的行进,书写着与时俱进的笃行篇章。
用关键一招 破局开新篇
从弱到强,从贫到富,从灰黑到青绿,一路走来,大美铜山不断铺陈幸福画卷。
今日之铜山,产业实力持续增强。 “312”创新产业集群去年实现产值792亿元,增长14%,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945亿元、增长10.7%。今年上半年,完成GDP708.3亿元、增长7.8%,增幅位居全市第二,1—8月份,完成工业开票收入868.2亿元、增长 10.8%,8项主要指标高于全市平均。
今日之铜山,创新动能加速集聚。科创大走廊影响带动力不断放大,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主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更加成熟,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成运营,去年,铜山新增省级研发机构9家,获评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45家,19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全市百强榜。
今日之铜山,城乡融合不断推进。90 项城建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欣丰路商业街、华杰高中等项目竣工,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重点片区开发扎实推进,粮食安全、“小田变大田”、“党建+股田制”、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美丽一夏”、和美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推进。
今日之铜山,民生幸福稳步提升。扎实办好就业增收、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化解安全生产、房地产、网络舆情、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铜山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实力铜山、创新铜山、宜居铜山、美丽铜山、幸福铜山……今日,铜山的每一种美好,都归因于改革端的发力。
事实上,改革是铜山一以贯之的发展“法宝”。
回望来时路,改革开放以来,铜山正是用好这个“关键一招”,成功实现由农到工、由内而外、由贫到富的发展变迁,创造了乡镇企业改制、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等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经验,传统百强大县历经多次区划调整,屡创“划不小”的经济发展奇迹。
进入新时代,铜山又是用这个“关键一招”,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城乡融合、生态治理、民生改善,2017年GDP在苏北率先突破千亿元,2020年壮士断腕实施“四大行业”整治,聚力转型升级和产业培育,GDP年均增长7.7%,综合实力持续保持苏北城区第一,2023年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
持之以恒 再启新征程
迈上新征程,肩负起全市发展“压舱石”“主力军”使命的铜山,更需显现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
更大力度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铜山亦有新谋算。
锚定优化经营主体发展环境,铜山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新活力。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铜山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国有资本投向和布局,更好发挥产融集团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片区开发、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不断提升区属国企核心竞争力;高标准创建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积极参与全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好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聚焦实现准入畅通、规则一致、设施联通、监管协同,把该立的制度规则立起来,把该破的障碍掣肘破除掉,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系统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深化“贴心交流、暖心服务、真心惠企”行动,“一企一策”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优化改进执法监管服务方式,将工作力度转换为经营主体的“体感温度”。
锚定建设现代化产业高地,铜山将以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新质态。
着力优化“312”创新产业集群提升机制,进一步做好传统主导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健全促进数实融合制度机制,一体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化“智改数转网联”,支持链主企业积极参与标杆创建,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嵌入链主企业供应链,提升自身成长性。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一方面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围绕应用场景与用户需求,推动企业由产品制造向整体解决方案延伸转化。另一方面加快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聚力打造徐州南部都市产业发展引领区和产城人融合发展样板区。
锚定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铜山将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蓄新动能。
抢抓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科创圈两大机遇,深化“四链融合”机制改革,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把牢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点,探索共建特色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更大力度促进校企、产才对接,进一步完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牢科技体制改革关键点,加快打造以云龙湖实验室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校院所共建共享重点实验室,全周期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铜转化。把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点,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构建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双落户”机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团队可持续支持模式,促进更多人才扎根铜山。把牢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点,建立政府引导下的更加丰富活跃的资金资本投入机制,灵活运用“拨改投”“拨投结合”等方式,打造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锚定建设宜居福地的重要支撑,铜山将以完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增创新优势。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优化“一核一环五大片区 N 镇”发展格局。抢抓“两重”、“两新”及新棚改政策等机遇,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片区开发投入建设管护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完善城区功能品质,支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提升镇区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协同推进城镇村一体化发展。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以“两带四区”为重点,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小田变大田”“党建+股田制”等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妥推进“三块地”综合改革,完善农业农村“四个体系”,创新农文旅体融合发展路径,在高质量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农业农村改革新经验,激发农业农村活力。落实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机制,健全与周边县区产业合作、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生态联防联控等机制,打造更加紧密的合作圈。
锚定打造双向开放高地,铜山将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拓展新空间。
提升制度型开放程度,全面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日用玻璃、农产品、工程机械等产品抱团出海。构建海外招商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外资参与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共享淮海国际陆港、徐州空港等平台,深化高新区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自贸区联动发展创新区建设,支持经开区及各镇园区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融入全市开发开放格局。
75年众志成城、75年砥砺奋进、75年春风化雨,一路走来,奋发的铜山人用改革书写了发展的诗篇。在这片热土上,改革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好日子梦想成真、让机会无限拓展,让铜山打开了发展的新境界。
新征程上,改革亦不会缺席,它将更深刻、更持久地照亮铜山发展之路。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