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江苏徐州: “上天入地”75年,更新的城市,更新的生活
本报记者 尹亮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时刻,徐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展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无论是城乡面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生活,还是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大国重器、交通出行……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徐州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了一个现代、繁荣、宜居的城市。
天际线
城市新高度 “上天入地”75年
从摩天大楼到地下空间、从商业到住宅、从平地到绿地、从平房到高层、从积水点治理到老旧小区改造……高度、深度不同的建筑节点,构成了徐州“上天入地”75年的纵向剖面。
1930年,位于大同街的钟鼓楼以18.8米的高度撑起了当时徐州的城市天际线。这是一座混合结构的五层方塔形建筑。由时任铜山县县长余念慈下令建造,是古城徐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云龙区志》记载,修建此楼本是为了瞭望了解火情,所以又称“望火楼”。城市每有火警,守楼人则以不同的击打钟声指示火灾的方位,以便市民听到前去救火。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18.8米、34米、98米、120米、141米、160米、199.6米、266米……徐州不断刷新天际线高度,城市的高度见证了徐州经济的腾飞,也折射出时代之变。这些高楼,组成了徐州城市发展演变的关键部分,天际线的变化记录了徐州的历史变迁。
伴随着城市发展,人居高度也在持续刷新。
21世纪更迭之际,徐州迎来了首个高层住宅——状元楼,随后高层住宅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滨湖花园、民主小区、新生供电小区……一时间,高层住宅成为最时髦的房子。住宅高度不断刷新,但宜居的需求却是多元的,高层无与伦比的视野固然吸引人,但洋房、别墅的舒适性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满足住房需求的多重选择,高层、小高层、洋房、叠墅、联排、合院……住宅的高度变化正演变为宜居高度的变化。波澜壮阔的75年,徐州住房的变化、城市规模的扩大,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心潮澎湃。
人民防空、污水治理、地铁工程、公铁隧道、地下管廊……伴随着徐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75年来,徐州地下空间已经建成地下人防、地下市政设施、地下交通体系、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地下空间体系。
边际线
城市新宽度 城市生长75年
新中国成立之时,段庄、杨庄、奎山、翟山、殷庄……这些现今耳熟能详的地方都是城外的村庄;40年前,云龙万达那片地方,还是一片农田;30年前,云龙湖周边住户还有自留地耕种……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从北向南,到故黄河以南才飘来“城市味道”。
徐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前,徐州城区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市区道路仅有28条,总长31.1公里,且街坊、里巷多为坎坷不平的泥土路。
在今天,再看这组数据,几乎所有人都会感到非常震撼,但这就是新中国75年来徐州的真实发展变化。
城市化的步伐,就像旋转的陀螺,越转越快。
徐州,城市大踏步向前,市中心繁华依旧,城市的繁华持续向周边蔓延,塑造了新时代这座城市的迷人风貌。
今天,市中心、城郊、乡野之间不再有明确的分界线,彼此之间互相嵌套、同生共长,都市化的城市里,有高楼、有湖泊、有公园、有青山、有绿水……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一幅全域城市化的画卷,徐徐铺陈开来。
根据《徐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徐州规划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980万,城镇化率80%。
续写昨日辉煌,呈现今日高光。75年来,徐州城市拉开了一座现代化新城的庞大轮廓,构建出“山水交融、中部都市、两翼田园、五点支撑”的美丽徐州国土空间格局。
在未来的规划中,徐州中心城区持续生长,徐州中心城区将包含贾汪城区、铜山城区、张集镇、青山泉镇、柳新镇和汉王镇。
1949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73亿元,继1990年、2004年分别突破百亿元、千亿元后,今天徐州正在向万亿城市目标迈进,国民经济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
交通线
城市新速度 南来北往75年
一直以来,徐州都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75年来,徐州的公路、铁路、航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乡村道路、城际公路……编织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立体空间交通网络,承接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徐州带来了肉眼可见的高速发展。
不靠海的徐州通江达海,走出一条沟通内外、交流丰富的发展道路。铁道上,中欧国际班列跨越山海;碧波中,满载货物的巨轮出海远航;向云端,货运航线持续繁忙;天上地下水中,冷链物流输送货物向远方……在徐州这座城市,海陆空齐头并进,多种交通方式同步发展,将徐州与世界联系得愈发紧密。
天地交、万物通。空中、高架、地面、地下……密织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徐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持。从无到有,从普通公路到高架快速路,路网不断延伸,徐州这座城市,正在不断“长大”,高架架起城市快速网络,立体交通体系勾勒出城市发展大格局。
步行、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地铁……今天徐州人有了更丰富的交通选择。
2019年,徐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徐州正式迈入了地铁时代,为市民生活注入了全新活力。75年岁月峥嵘,沧桑巨变,从依靠人力、畜力出行,到公共交通的完善,从地面交通到地下地上立体交通网络,徐州一直在为便民出行和交通疏堵持续赋能,引领城市空间和发展能级不断拓展。
伴随着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的修建,徐州成为百年铁路枢纽。2011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徐州进入了高铁时代。随后,连徐高铁、徐兰高铁、徐盐高铁……仅仅十多年的时间,徐州成为全国性高铁枢纽。未来,徐州将继续在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屋檐下
城市新温度 幸福宜居75年
75年来,徐州的宜居环境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住宅本身到商业、交通、教育、医疗……各种配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平房、筒子楼、多层、高层、洋房、别墅……从“蜗居”到“宜居”,从“有得住”到“住得好”,75年栉风沐雨,75年春华秋实,75年来,徐州人居环境不断在改变。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75年老百姓住房情况的改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
上世纪80年代,王场新村和湖滨新村先后建成,王场新村总建筑面积99000平方米、2337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而湖滨新村规模则更大,达到了4471户;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徐州西苑、东苑片区的建成,更大规模的保障安置房让徐州百姓生活又焕新,建设了多个小区,民安园、民乐园、民健园、民康园、民富园、民祥园、民怡园……
如今,这些新村、小区都成为了徐州北区、西区、东区的重要地标,不仅交通、学校、生活各项配置一应俱全,现代生活感满满,而且存留了太多关于老徐州的记忆和邻里之间的人情味。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徐州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坚持党建引领,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不断创新举措、破解难题,让服务“老小困”的触角,更加精准地延伸到“最后一米”,持续擦亮民生工作“温暖底色”,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徐州牢牢抓住“安居”这个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人民群众在城市的生活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幸福新生活“改”出来。我市通过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围绕群众最关注的需求、最吐槽的难点,将“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突破,不做“表面功夫”,真正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艺君花园、西苑人家、建国小区、万龙公寓……一个又一个老旧小区改造成“人民满意的样子”。
海绵城市、雨污分流、积水点治理、加装电梯……徐州的人居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今天的徐州更加幸福、宜居。
风景线
城市新靓度 诗意风华75年
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战火洗礼,在史籍中,徐州总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涅槃重生。一城青山半城湖,已经成为今天徐州的真实写照,留下了一座美丽徐州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截至2024年4月,徐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58%,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2万亩,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徐州还曾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
环城72座山峰,9条河流,7个湖泊,徐州是北方少有的山水城市,其中的云龙山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山。位于徐州中轴线南端的云龙山与山下的云龙湖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歌咏抒怀,“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大文豪苏轼寄情云龙山水的诗句传诵至今。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老街上承历史名城、下接历史建筑,倒马井、回龙窝、户部山、文庙……一条条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了古老与现代和谐、完美的交融。一口井、一块砖、一片瓦、一段墙……都得到了精心守护。古朴建筑与现代景观相得益彰,古老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创小店、特色咖啡馆、古雅的民宿等散落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让人们在感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能沉浸于历史的氛围之中。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从徐州登上历史舞台,建立大汉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代。在两汉长达四百余年的岁月里,先后有二十余位诸侯王分封于此地,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作为两汉时期楚国、彭城国和下邳国所在地,徐州坐拥丰富的汉文化资源,“两汉文化看徐州”已然是普遍共识。培育“国潮汉风”品牌,使之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国潮汉风正在引领徐州文化新潮流。
黄楼、文庙、大同街、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快哉亭、回龙窝、戏马台、户部山、徐州博物馆、云东印巷、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在徐州,既能感受历史的沉淀,又能领略山水的魅力。
编辑:宋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