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从『流量』到『留量』

2024-09-2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9-2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春莹

据江苏省智慧文旅平台统计,8月份徐州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增幅全省第一、游客消费增幅全省第一。

今年中秋节假期,徐州A级景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夜间消费集聚区、博物馆共接待游客68.02万人次、游客消费金额2.47亿元。

据美团平台数据显示,我市中秋节期间游客接待量、文旅消费规模,分别较节前一周环比增长88.7%、95.7%。

刚刚过去的暑假、中秋节,徐州文旅数据持续“沸腾”,“流量”和“留量”成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

徐州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如何打造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服务加持提升流量

中秋假期,“巨型月亮”亮相文庙街区,走近“苏北第一楼”,古装女乐手的“国潮”演奏吸引很多游客驻足拍照。

从文庙到云东印巷,彭城七里将历史元素融入当代空间,新型消费业态、非遗集市摊位与沉浸式文化展示精彩连连,鲜活的“徐州标识”成为市民游客追随的目标。

中秋节假期3天,一票难求的徐州博物馆每日延时至晚上9点闭馆,日均增加接待量0.45万人次,共接待游客3.4万人次,其中外省游客占比85%。

今年以来,徐州文旅产业呈持续增长态势,展现出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独特吸引力和经济活力。春节、清明、五一等假期中,徐州游客接待量以及限上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数据都比较可观。从游客分布来看,“80后”至“10后”游客人次占比高达79.9%,文旅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

汉画像石、香包、烙馍、地锅鸡等,多元的文化“软件”与完备的出行“硬件”之融合,为游客带来了物美价廉、难以忘怀的独特旅游体验,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这其中,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是徐州文旅最大的亮点。

深入融合亟待思考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亿,同比增长93.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9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40.3%。2024年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

当淄博“烤炉+小饼+蘸料”的烧烤灵魂三件套引爆全网,村超村BA带火贵州,“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天水麻辣烫带火一座城……网络平台借势营销带来了巨大流量,使一些鲜为人知的城市一时之间声名鹊起。

各地都想在这场百花齐放的比拼中脱颖而出,但在汹涌的浪潮中,文旅地区“易火难守”的现象不容小觑。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旅游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如何让“流量”变成“留量”,成为各地文旅亟待解决的问题。

徐州文旅产业也同样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徐州最不缺乏的就是像回龙窝、月光集市等这样的夜市,但单纯地摆摊设点与传统的商业街区相差无几,历史文化被淹没在了千篇一律的形式中。不同的地点,相同的体验,不免让游客乏味。

与此同时,徐州对外宣传内容相对局限,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大多是徐州美食打卡。对于来徐游客而言,景区景点的吸引力远没有美食的吸引力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产业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关部门与企业、市民相互配合发力下,演绎出新的发展格局。

扎实做好长效管理

如火如荼的文旅竞争中,游客作为消费者是竞争的核心因素。

分析游客需求,站在游客的角度看问题,洞悉游客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为解决“易火难守”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首先赶“潮流”,重“情绪”。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用旅游来放松身心,释放压力,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平静,也就是“情绪旅游”。

旅游是情感过程,体验的本质是情绪。《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体验是开启未来经济增长的钥匙”。事实也证明,这几年体验经济兴起,不断赋能文旅融合创造新动力。

其次保“底色”,寻“差异”。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是其最具吸引力的核心,也是最好的营销品牌。深挖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文旅城市的成功在于创造差异化的吸引点,创新表达方式,让文化活起来。

当下的城市传播已从事实传播出圈升级到情感传播出圈,进一步迈向价值传播出圈。各地需要突破传统的城市形象传播定式,不仅要有鲜活的“人设”IP加持,更要持续发力,把独特的传统文化、人文特色中蕴含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突出地方特色,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展现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讲好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为城市带来更多持久流量。

最终补“短板”,树“口碑”。有了城市特色文化的加持,还需要重视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文旅企业需要从景点规划、服务设计、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着手,打造能够触动消费者情感的文旅产品和服务。

在许多人心中,文旅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文化和旅行,更是与自己的心灵和解、与世界温暖相拥的过程。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口碑,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扎扎实实做好长效管理才是正解。在这一层面上,政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还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推动者和创新者。打造独特且持久的城市品牌形象,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介入推动和长期塑造维护。

全面挖掘城市内涵

在“流量”经济蓬勃发展、前景广阔的当下,各地城市不妨把眼光放长远,坚持久久为功,探索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路。

徐州文旅资源丰富,在宣传内容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游客所关注的表层现象,更要鼓励相关文旅企业充分挖掘、利用、整合文旅资源,引导游客了解各种特色文化,例如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徐州彭祖园等文化景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梆子戏、马庄香包、徐州剪纸等。通过资源整合、因地制宜地串联起徐州文化脉络,打造具有故事性和体验感的旅游路线,激发游客的好奇心,进而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让文旅“流量”变“留量”。

打造特色街区的同时要关注高效治理的社会问题。打造户部山、回龙窝、文庙、云东印象等具有特色的文旅商业街区,不能简单地“复制”现有模式,需要加强文化注入、文化表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场景设计、产品融合、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创作,注重主题化、体验化和城市文化内涵的探索。与此同时,徐州要对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加强治理,打造更绿色、低碳的旅游产品,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形成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运用数字赋能和“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复制、唤醒、活化文物和展品,使游客沉浸式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使线上虚拟展示成为线下博物馆的有效补充和延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文旅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虽然比较有限,但其释放的综合效应却不容小觑,在带旺城市消费活力、打造城市形象气质、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贡献潜在吸引力。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