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历史文脉,绽放新时代生命力,照亮徐州城市“更”新之路
本报记者 闫琦
故黄河畔,徐州黄楼,饱经风霜,傲然耸立。
站在18米高的黄楼上,向南极目远眺,一条由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串联起的纵贯南北的文脉“项链”晶莹璀璨。
7月25日,市委书记宋乐伟领衔督办《关于聚力打造“彭城七里” 推动城市历史文脉更好传承赓续的提案》,深入文庙街区、项王路周边规划建设项目、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等处考察调研。市政协委员全过程参与,通过面对面协商,推进彭城七里建设,塑造鲜活的“徐州标识”。
彭城七里串珠成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有着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到故黄河苏轼所建的黄楼,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纵贯老城区,依次串联黄楼、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回龙窝、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大小分布95处235个文物保护单位,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徐州确定以历史文脉保护为抓手实施城市更新工作,在保护更新、活化利用、品质提升等方面下大力气,积极打造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徐州”。
徐州成立彭城历史文脉更新工作指挥部,不断完善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议事决策机制。历时一年,编制完成《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和《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方案编制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现场指挥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完善相关内容。
经过精心设计、几易其稿,确定该历史文脉名称为彭城七里——
徐州古称“彭城”,“七”契合了文脉中轴线南北长7华里、更新片区面积7平方公里、划分7个更新单元,“里”不仅是长度单位,还有居住片区、街巷、故乡的含义,符合城市更新以片区为改造单元、以人为本的理念。
彭城七里的命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时代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明确了清晰的改革路线图。
“精心打造彭城七里是时代所需、事业所需,是群众所盼、民心所盼,是当前必须要干而且要干好的事。”市委书记宋乐伟的话语掷地有声。
建设彭城七里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微更新方式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彭城七里的命名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空间幅度,还有文化的深度、文明的温度,更有政治站位的高度。”彭城历史文脉城市更新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政协提案助推城市有机更新
“徐州在文脉保护更新、活化利用、品质提升等方面高点谋划、高标部署、强力引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应该加强文脉赓续和城市更新的融合度,有待建立多部门共享协调机制。”
这是“政协提案调研月”期间,市政协组织部分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深入开展调研后,一场座谈会上的对话。
近年来,市政协不断强化提案工作质量导向,通过开展“提案线索双征集”“政协提案调研月”等活动,引导提升提案选题精准度和提案建议含金量。
彭城七里,是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也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加快片区规划建设,做好城市更新;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做好统筹协调;加强文商旅居融合,做好资源整合;加大历史文脉保护,做好品牌推介……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上,赵士鹏等委员和民盟市委会、民建市委会分别提出相关提案。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对案由相近、建议相似的提案进行并案立案、并案督办。最终确定市委书记宋乐伟领衔督办《关于聚力打造“彭城七里” 推动城市历史文脉更好传承赓续的提案》。
“精心打造贯穿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对于更高能级、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常委、民建徐州市委会副主委康建荣说。
提案办理期间,市政协提案委多次组织委员开展“带案调研”“带案视察”,察实情、谋良策,助力“彭城七里”建设。
“参加调研,切身感受到彭城七里在城市更新中的统领作用、文化IP的符号意义。”市政协委员张瑾曾参与彭城七里沿线文化遗产、文旅业态的系列报道。她认为,随着项目的顺利推进,让大家看到文庙、云东等街区的新气象,城市更新也被赋予了更深意义、更多期待。
市住建局等提案承办单位不断拓宽“走出去、请进来”的渠道,通过现场办案、联合办案、会商办案等形式,积极研究采纳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努力将提案办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务实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在精准、精细、精进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提案工作实效,合力助推‘彭城七里’建设的生动实践,更好展示徐州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时代风采。”市政协主席王强说。
文脉绽放新时代生命力
手执圆扇、身披汉服,济南姑娘陈艳茹站在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阶梯处,侧对着266米的徐州第一高楼,别有寓意的“一眼望千年”打卡完成。
沿着徐州城的彭城七里城市文脉来一场Citywalk。云龙山与徐州博物馆贯通开放,文庙与商业中心相互融合……古今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彭城七里梳理出235处历史文化遗存,打破了各点位之间的空间隔阂,把每段关于徐州的文脉故事自然融合,值得细细‘品读’。”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徐州正在全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其中,彭城七里建设是重要载体。
“五一”假期,文庙街区、云东街区、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改造升级项目人流如织。全市共接待游客571.78万人次,同比增长30.8%,重点旅游景区外地游客占比为62.8%,创历史新高。
延续历史文脉,照亮徐州城市更新之路。
彭城七里建设处于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徐州在更新改造方面坚持品质提升、形象改善和文化传承有机统一。
如何处理好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
实践给出了答案:以“绣花”功夫改造提升老城风貌和人居环境。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统筹好文脉保护活化利用,徐州打造禅修文化片区、和平路隧道、户部山、回龙窝、彭城广场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文庙等一批传承历史文脉项目;新生里等一批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奎河整治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为城市发展释放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能、完善了新功能、塑造了新环境,城市更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走进文庙街区,周边建筑外立面改造修缮后,古韵与现代完美融合。
“拆了斑驳不堪的旧阳台,仿古面砖不仅和文庙街区风格一致,也更加防水。”河清路70号楼1单元住户单女士说。今年4月,鼓楼区启动历史文脉一期暨文庙街区周边建筑外立面改造项目,涉及河清路70号、黉学巷18号楼、2号楼三栋居民楼和一栋办公楼,改造内容包含外立面修复以及增加装饰铝板、仿古空调外罩、屋顶飞檐造型等。第一批改造工程7月底全部完成。
文旅商居同步谋划,徐州焕发新活力。文庙街区今年开街以来,游客数量日均3万人、营业额超5200万元,成为年轻人新晋网红打卡地。
这里,古老与现代交融,传承和创新并进。
七里相连,一线读懂徐州。底蕴深厚、特质鲜明的城市文脉已融入徐州城市建设、群众生活。一座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展现出时代新貌。期待更多人走进彭城七里,领略文脉里的新徐州!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