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展示徐州“文化自信” 运河明珠再现往昔繁华

2024-08-0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宋继业
2024-08-0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海春 鲁冰 通讯员 戴子松

千年运河百道湾。1400多年前,京杭大运河流入江苏后,在徐州新沂的骆马湖边拐了一个弯,骆马湖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相拥,窑湾古镇临水而生。明清时期,扼南北水路之要津,三面临水的窑湾依托漕运迅速崛起,一跃发展为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商贸重镇。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窑湾古镇自此便有了“黄金水道金三角”的美誉,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第一古镇。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漕运繁华褪去,如今的窑湾古镇是个什么模样?如何书写大运河新的传奇?


走进窑湾古镇老街,仿佛一脚踏入历史的长河,未经过多修饰的青石砖房散发着古朴气息,青石板路在脚下呢喃着过往的斑驳岁月,两旁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融合了南北风格,诉说着隐藏在光阴里的故事。钱庄、会馆、作坊、商行、寺庙、货栈、当铺、码头……自宋朝至清朝,几乎每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专属印迹,昔日风貌犹存,一砖一瓦间写满了浓郁的古镇风情。

据新沂骆马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浩林介绍,古镇繁华时,江南的毛竹、茶叶、丝绸、糖、瓷器和北方生产的豆、麦、梨、枣等特产都在窑湾码头进行交易,有史料记载,当时的窑湾“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成为南北水陆要津。


贸易往来的频繁,自然吸引“商业大鳄”入住。清康熙年间,福建帮商人迁居窑湾,以制作、经营烟丝发家,在窑湾镇三条主大街建有数百座楼房,现今留下了镇内最大的宅院——吴家大院。因窑湾古镇曾经的商贸属性,曾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福建、江西等8省商会在此设立会馆。“除了用来经商的会馆,古镇西大街上还有两家当铺、13家钱庄,可以说是当时的‘金融街’。”张浩林说。


近年来,随着文旅事业的发展,窑湾古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大运河申遗之后,针对窑湾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保护开发,将这里打造成为商旅、商贸、旅游中心。

“遵循‘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这里先后修复建设了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窑湾民俗史话馆、山西会馆等20多处景观景点,并尽最大可能还原了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张浩林介绍。


如今,2482亩的窑湾古镇景区,以一条“S”形老街,串联起充满运河文化内涵的古码头、民居、街道和店铺,在守正中焕发新活力,成为江苏省首批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近3年平均游客年接待量达到220万人次。

甜油与绿豆烧酒和桂片糕并称“窑湾三宝”。过去,船上的人们从骆马湖就地取材,用鲜美的鱼虾蟹鳗、水藕菱角等烹制出简单的饭菜,再添上一勺窑湾特制的甜油,便美味无穷。窑湾船菜吸收了淮扬菜、福建菜等多种菜系的优点,声名远扬。如今,渔民虽然退捕上岸,但窑湾船菜的魅力不减,不仅在新沂成为当地的美食招牌,也在徐州、宿迁等地打开了市场。


窑湾古镇现在的特色文旅消费场景除“半夜开张,天明罢市”的传统“夜猫子集”,以及“窑湾三宝”、窑湾船菜外,还建设运营了窑湾味道特色小吃美食集聚区、三晋别院客栈、龙舟驿客栈、运河商都酒店,并开发了一系列多元化、沉浸式的古运河夜游产品,围绕夜景、夜宴、夜娱、夜食、夜宿等内容,逐步繁荣古窑湾传统“夜经济”。

入夜时分,于窑湾码头登船,沿外河航线,眼前是碧波万顷的大运河和骆马湖,舌尖是鲜爽独特的窑湾船菜。以窑湾运河文化为背景,沉浸式的水上演出将灯光、舞美、现代科技与窑湾历史文化交融渗透,窑湾运河文化的专属IP已然形成。枕水韵、赏夜景、观演出、品美食……古镇夜游人气渐旺,“苏北小上海”再现往昔繁华。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从古镇到景区,再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窑湾核心展示园,历经岁月更迭的窑湾古镇重焕新生,成为人们新的焦点和休闲集聚地,更成为徐州复兴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徐州“文化自信”的窗口。

编辑:宋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