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不靠海如何“出海”?徐州跑出“加速度”描绘“一带一路”新图景

2024-04-1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4-04-1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思恒 周翔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到大运河上,徐州港开启了吞吐万汇、奔流不息的一天。

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只在这里周转,将天涯海角的货物送向地北天南。远方汽笛长鸣,一列列火车驶向远方。

81704次海铁联运班列,满载着徐州本地生产的工程机械及配件等货物,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缓缓驶出。班列抵达连云港港口后,经由海运通道,远销至日本等国家。

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徐州海铁联运累计发运3924标箱,同比增长82%,累计开行直达班列35列。

黄沙滚滚,钢铁驼队行走丝路;波涛汹涌,货轮如云穿梭风浪。

千年历史风云中,不靠海的徐州,如何一步步从内陆走向世界交流的前沿?

水陆同兴

徐州到海的距离有多远?地图上方寸之间,实则数百公里。

2015年,一座西晋墓地重见天日,将内陆城市徐州与海连接起来。

这座位于徐州市邳州新河镇陈滩村煎药庙的古墓出土了大量“海丝”文物。所谓“海丝”,指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物品,鹦鹉螺杯、铜扣耳环、玻璃碗……一件件海外色彩浓厚的物件,为什么会出现在远离大海的内陆城市?

追溯至17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到了徐州地区,东西文化交流与贸易的岁月长河中,在上游泛着徐州的浪花。

有朋自远方来,跨越山海,繁华声名传播海外。

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东方见闻录》中,写到了运河边的徐州利国,为当地人烧的“黑色的石头”惊叹不已;明朝时,朝鲜人崔溥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在其著作《漂海录》中记载运河重镇徐州,繁华丰阜,无异江南。

大运河汩汩流淌,向北直上山东抵达天津,由此入海;向南,借道淮安、扬州等枢纽城市,连通江浙。流经徐州的时候,贯通了徐州向外发展的“全身经络”,同时担负着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和北煤南运的战略任务,借助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内河航运中心在徐州绽放光辉。

自古便以“五省通衢”名震海内的徐州,随着陇海线与京沪线的交叉经由,纵横的铁轨让这座城市的陆上交流跑出了“加速度”。

车马带起烟尘,奔向四面八方,舟船荡开水波,驶向五湖四海。在徐州,随着内河航运与陆上贸易的共同兴旺,一种敢闯敢干的精神也在这座城市形成,去外面闯荡,和外界交流,是徐州人热衷的事情,近年来,徐州先后组建了北京、上海、深圳、南京,乌鲁木齐等各省市地区数十家商会。

物质生活在丰富的经济交流中发展,文化的沟通也随着经济活水一同涌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汉文化的一大发源地,从古至今,古城徐州一直通过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名城,是徐州给世界的城市印象, 2023年1月,“楚韵汉风—徐州非遗境外行”入选“2022江苏省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徐州以非遗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一同攀升。

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徐州,已然在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格局来审视谋划未来发展。

徐州,虽不靠海,却有一颗向海而行的心,对外开放的闸口星罗棋布,正如无数蜿蜒小溪汇聚成的大江大河,出淮海,向大海。

由河入海

如今的徐州,雄踞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回顾这一路开放发展的历程,艰辛和收获并存。

改革开放早期,徐州是全省仅有的两个未被列入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不沿江不靠海的徐州,显现出了内陆城市的劣势。

大江大河奔波汹涌,冲波逆折方显壮丽澎湃。徐州凭着不畏挫折的自信和勇气,克服自己起步晚、经济差的劣势,朝前走、往上攀。

1980年,徐州获批全国出口商品综合基地,1985年,徐州出口收购额达到2.12亿元;三十多载风雨兼程,一座城市戮力同心,到2018年的时候,徐州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徐州坚信经济要发展,最好的方法便是让商业之水“活”起来,走一条沟通内外,交流丰富的发展道路。

外向型经济已逐步成为徐州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增长点,外贸这一昔日的“盆地”,已经成了今日的“高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徐州形成;

一批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纺织产品、建材产品出口基地建成,“徐州制造”正畅销东盟、欧盟、美国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世界。

前行的道路,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穿过风浪之后,还有新的怒涛。放眼未来,徐州在征途上依旧风帆猎猎。

2021年11月25日,江苏发改委印发实施《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定位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内陆国际化枢纽经济策源地、长三角北翼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今天的徐州有了新的雄心——打造淮海经济区双向开放新高地。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目前,“1+3+N”的开放平台格局在徐州初步成型,“1”即淮海国际陆港,“3”即徐州综合保税区、观音国际机场口岸和国际邮件互换局,N即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双楼港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平台。

2015年首列徐州中欧班列鸣笛启程。疾驰的中欧班列如同一座桥梁,将徐州的工程机械、精致的玻璃制品以及高效的光伏组件迅速送往海外市场,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将木材、牛皮纸、新闻纸以及葵花籽等丰富货物运回徐州。

近年来,政企携手,不断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徐州组织外贸企业“走出去”,将海外客户“请进来”,举办了日韩、新马、欧洲等境内外重点招商活动十余场。

2023年,徐州在外贸上拿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07.6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进口总额210.18亿元,增长17.4%。其中,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73%,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7.7%。

融通四海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高质量发展的春风吹遍古彭大地,对外开放的热潮激荡着整座城市的活力。

作为全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端的重要枢纽,徐州结合自身实际,对于融通四海,有着清晰的思考。

在徐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徐州将凸显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重要节点城市,并细化为四个定位——国家综合枢纽、淮海中心城市、工程机械之都、历史文化名城。


对外开放,反映着徐州在时代大潮中发展的眼光。

国际交流,展示着徐州拥抱世界的胸襟,开放包容的精神,激励着这座城市发展跃升,推动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在对外交流的缤纷图卷中,中欧班列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徐州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速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载体。

目前徐州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线路18条,可通达俄罗斯、波兰、德国、越南等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基本建成四向通达的国际通道体系。

2024年第一季度,徐州中欧班列共开行130列,累计10694TEU、同比增长16.8%。运输进出口总货值约2.49亿美元、同比增长90.32%。

虽地处内陆,可凭借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徐州走出一条内陆开放新路子。

向东推进徐连一体化,强化与上海、宁波等地合作;向西依托中欧班列巩固提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向南打通东南亚通道链接海上丝绸之路,向北高质量运营直达俄罗斯的货运班列,“海、陆、空、网”四位一体,不断提升开放能级。

去年8月30日,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被确定为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强强联手,江苏综合货运“金三角”已然形成。

徐州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朋友圈”也将越聚越广,“引进来,走出去”培育竞争新优势,让外资外贸在增长中提升质量,让文化文明在交流中丰富多彩。

在遥远的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海外仓,一批来自淮海国际陆港的通讯设备正在等待清关。在这里,中国产品可以享受到海外仓提供的货物优先清关等服务,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物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简易的帆船,在岁月洪流中,被徐州人勤劳的双手敲打成雄伟的巨舰,迈出的脚步,在开拓精神的鼓舞下踏得更远。

徐州不靠海,却绘下了光辉灿烂的“出海”画卷。

来自徐州的人与物,在钢铁驼队和货轮巨舰上,行过七洲四洋,海的那边是什么?千万道水流,都是徐州人对外交往的支流。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