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为“博物馆热”蓄能,让徐州越来越“有看头”

2024-03-27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鲍彤
2024-03-27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张瑾 孙博宇 摄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令徐州文博工作者倍感肩负的责任重大。近年来,徐州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一座座连通古今的博物馆,成为感知徐州历史文化的窗口,引导人们走向历史深处。不断涌现的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让徐州越来越“有看头”。

打卡徐州的博物馆

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承继2000年大汉雄风的徐州,馆藏文物近7万件,仅汉代可移动文物就有12137件。分布全城的综合性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让历史焕发生机,走向大众。

“1953年,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云龙山放鹤亭举办了文物展览会,将文物按朝代顺序进行陈列,共展出文物数百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徐州第一次举办文物展览,从徐州博物馆离休的百岁老人钱树岩对此记忆犹新。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在不断增多的旅游活动中,对内涵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旅游项目愈加感兴趣。到一座城市打卡博物馆,已成旅游标配。


去年,徐州文旅全面复苏。徐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30余万人次、讲解3200余场、语音导览使用2.1万台次,创历史新高。淮海战役纪念馆全年接待游客480余万人次,红色场馆建设稳中有进。

在徐州,还有诸多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如邳州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王如坤,在邳州岔河镇的家中开设的邳州民俗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千人。“一个人爱家才更爱国。”王如坤如是说。

“唤活”宝藏有看头

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在“博物馆热”的兴起以及社会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徐州各家博物馆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于2023年春节在徐州博物馆开展的“汉风华采”北洞山楚王墓彩绘陶俑展,从俑的历史沿革到徐州汉墓汉俑的考古发现,还有陶俑修复工具展示、陶俑制作程序还原,展线不长,但信息丰富。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属于遗址类专题博物馆,景区的解密展厅、悬浮影院、5D影院,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面貌,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展示于邳州博物馆一楼大厅的两根3米多长的门齿化石,无声中透着霸气。20万年前的它们,是身高5米的纳玛象身上的利器。邳州博物馆应用现代科技和视频,还原了门齿化石“主人”的生存状态,让文物“活起来”,给现代人无限的想象。

策划别具一格的专题展览,融入生动可感的科技元素……徐州及县(市)博物馆,脱下“高冷”的长衫,创新展陈手段,丰富展览语境,不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里“大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自2020年从省会离职回到家乡,青年漫画家周凡舒偶然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与汉代人的“石上史诗”相遇,三年里,周凡舒接连出版了三部“国宝有画说”系列汉画绘本,与青少年分享文物的故事。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人深切感受到,革命博物馆就是红色教育的大课堂。

用红色文化滋养心灵、净化灵魂,清明节前夕,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模拟实景,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伟大的淮海战役革命精神。


冷门“小馆”也有惊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通过媒体打起“广告”,如果一时预约不到大型的有名的博物馆,内容丰富独特的中小型博物馆也有意外的惊喜。

了解一座城市,要先从了解城市的文化脉络开始,闹中取静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是个很好的选择。地处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的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去年接待游客12余万人次。

圣旨博物馆是徐州非国有博物馆中唯一的国家三级博物馆,其“奉天承运”明清圣旨珍品展和“状元及第”科举文物展闻名遐迩,去年吸引了40余万人次观众前来参观、交流、研学。


在徐州,各所高校也创办有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既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随着今年花季的到来,中国矿业大学率先开放校园,让众多参观者得以一睹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的风采:“地球厅、矿物岩石厅、恐龙厅等,让人们在时间长河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近距离观看一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这里真是一座宝藏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非遗展示馆、民间收藏馆……分布徐州全城的博物馆在讲好城市故事、时代故事的同时,也在持续发展中,更新着自己的故事。

编辑: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