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设施农业“蔬”写致富新“答卷”,守好冬季民心“菜篮子”
本报记者 李权 张雷 龚严巍 鲁冰 林雪 张亚轩 李臻 胡明慧 见习记者 周双双 通讯员 范洪香 王传海 袁增德
寒潮来袭,气温陡降,徐州各地设施农业管护忙,棚暖果蔬香。徐州各地加强设施蔬菜的种植管理,及时做好防寒抗冻工作,有效保障设施蔬菜的种植和生长,不仅丰富了本地的“菜篮子”,还让其他省份的市民品尝到“徐州味道”。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自动化、经营产业化……插上“科技翅膀”的现代设施农业,更成为富民强村的“聚宝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无土芽苗菜天天“上新”
进入12月中旬,冷空气一股接一股地南下,丰县这两天也迎来一个又一个“零下”天儿,然而在丰县孙楼街道大洼村高标准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内则是暖意浓浓、绿芽萌动。自打当地农户侯永生将无土栽培芽苗菜技术成功引进大洼村,当地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又多了一把“金钥匙”。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了位于复新河畔的丰县大洼村,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走进大棚,“种”在长方形种植框子里的新鲜绿豆芽、萝卜苗、豌豆苗……整齐摆放,细长白嫩的“身子”上冒出点点绿芽,煞是可爱。侯永生正在忙着起菜装箱,准备运往超市。
“芽苗菜是各种谷类、豆类种子培育出的可食用的芽菜,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尤其是冬季,新鲜的芽苗菜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干活间隙,侯永生向记者介绍,“不用土、不用肥,一把种子就能种出营养丰富的绿色蔬菜,这样的种植模式太好了。”
温室大棚内,种在盒子里的绿苗儿“身材”修长,每隔两小时便要享受一次清水淋浴,生机盎然。侯永生告诉记者,这里种植了豌豆、黄豆、香椿、萝卜芽等多个品种的芽苗菜,品质优,营养价值高。一个大棚,日均产能约2000斤,自从苗芽菜试种成功以来,销售情况十分喜人。
“不同于其它蔬菜有季节限制,芽苗菜一年四季都可种植销售。”孙楼街道的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芽苗菜从种植到成熟,只需要7天时间,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是农民增收致富道路上的一把“金钥匙”。
对于未来的发展,侯永生也充满信心,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搞好产品创新,延长产品链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另外,孙楼街道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近年来,大洼村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探索闲置土地利用新模式,在高标准果品示范园建设38个种植大棚,由种植大户承包,专人管理,并分租给周边农户,发展多元化特色种植,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能。
打响“瓦窑蔬菜”特色品牌
“一亩地去年产量3万多斤,今年应该能到4万斤,按照目前的价格,一亩地能有6万多元的收入。”12月18日,记者来到新沂市钟吾街道黄墩村,在种植户颜丙富的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内,他一边带领工人采摘黄瓜,一边向记者介绍。
经过多年种植积累,颜丙富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种植的黄瓜挂果能力强,瓜条顺直、口感好,市场销路非常好。他告诉记者,他种黄瓜已经8年了,在各级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种植技术一年高过一年,产量更高了,口感也更好了,品质上来了,市场上供不应求。
据介绍,目前黄墩全村范围内有5000亩蔬菜大棚,大部分种植户都有成熟的种植系统,一年内不间断种植各种果蔬,一个5亩的温室大棚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在瓦窑镇街集村种植大户房广东的种植基地,大棚外天寒地冻,大棚内春意盎然,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黄瓜长势喜人。
“我的蔬菜种植基地是上海蔬菜外延基地,目前最大的温室大棚占地12亩,最小的也有4亩。大棚里种植了芹菜、西红柿、菊花菜等多种蔬菜。”房广东指着正在忙碌的工人们向记者介绍,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的负责采摘打包,有的负责分配装车,刚刚采摘下来的这些蔬菜即将销往上海、苏南和东北等地。
瓦窑镇副镇长魏贤君告诉记者,街集村结合地域特点采取“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了集采摘、观光为一体的果蔬产业园,也带动了当地22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瓦窑镇是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省菜篮子基地,目前全镇共有蔬菜种植基地6000余亩,种植有菜花、黄瓜、西红柿、芹菜等20多个蔬菜品种,打响了“瓦窑蔬菜”特色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花果之“香”飘上海
冬日渐深,天气愈发寒冷。12月15日,邳州市八路镇李巷村华盛蔬菜合作社的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打捆包装,准备销往周边地区。
“八路镇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种植的果蔬销路基本都不用愁。”指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合作社负责人马国华热情地介绍,“我们种的是水果西红柿,皮薄汁多、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个大棚一季能产5000斤左右,能卖到将近4万元。”
作为农业园区,八路镇一直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规模上持续发力,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推介,吸引更多农业项目投资兴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在冬日暖阳下,位于八路镇招贤村的番茄种植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紧邻344省道,建设寿光四代温室11座,预计年产番茄300吨,每年棚体租赁收益30万元,带动社会就业50人以上。预计2024年2月投入使用。
从高处俯瞰八路镇,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错落有致,规模很是可观。“目前八路镇共有番茄及葡萄温室大棚1500个,占地近4000亩,产量可达8500吨。”八路镇政法委员王帅说。
在岔河镇马庄村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划一,大棚内温暖舒适,油亮的紫茄子缀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茄子产量很高,一次就能摘2000斤左右,可以卖3000多元。”种植户韩召辉一边采摘茄子一边说道。
为了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今年,马庄村以“一户一块田”改革为契机,鼓励农户建设蔬菜大棚。目前,马庄村拥有33个蔬菜大棚,种植面积108亩。“我们利用互联网平台,联系各路商家,有效拓宽蔬菜销路,现在徐州、上海等地都有市场,供不应求。”岔河镇马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永介绍。
为了应对近日寒潮天气给设施农业造成的影响,邳州市农业农村局也在第一时间展开行动。“我们随时关注天气情况,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从加固生产设施、增加覆膜、加强防寒生产管理等方面,帮助农户科学应对,确保蔬菜供应充足。”邳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陈玉花表示。
蔬菜大棚里“绣花”
12月16日,室外寒风呼啸,室内“春色”满园,这样的景象,正是冬日里沛县栖山镇周店村大棚蔬菜基地的真实写照。在周店村蔬菜基地内,经过农户的精心管护,莴苣、包菜、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一片绿意盎然。
“我种了十余亩棚菜,平时种菜全部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因此长出来的菜个头大、颜色鲜亮、口感好,加上现在是错季销售,备受周边超市、客商的青睐,算下来仅此一季每亩可收益7000多元,莴苣收获后紧接着种西红柿或包菜,一年可轮茬三季,一年下来能挣20万元左右。”种植户郝力一边收割着莴苣一边高兴地说。
邻棚的种植大户孙旭正在调试电动卷帘机,4座蔬菜大棚的顶棚处,原本盖在棚膜上的保温棉被逐一卷起。
“种菜的学问可大了,‘种菜如绣花’、‘一亩园十亩田’,除种菜前期的精心打理外,后期管护也很重要。入冬后,蔬菜大棚内的昼夜温差变大,调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是大棚蔬菜种植的重点,白天光照充足,早上打开大棚顶部的遮阳棚,给蔬菜进行光照,促进蔬菜生长,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打开通风口,进行换气操作,避免有害气体伤害蔬菜,晚上再盖上遮阳棚,起到保温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给蔬菜浇水、施肥、除草,确保其健康生长。”孙旭说起种菜头头是道,俨然一个“土专家”。
“这片区域的温室大棚,全都是按照日光节能高标准要求打造,保证我们种植的反季蔬菜高质量生长。我们周店村蔬菜大棚面积2000余亩,像这样的日光温室,周店村共有100余座,每座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收放帘子都是电动卷帘机,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户双手。
“农民的特长就是种粮食、种菜,我们村的劳动力基本上没有外出务工的,建棚种菜,大家在家门口就有工作,而且收入可观,照顾家庭与经济增收两不误。”周店村党支部书记王传玉说。
近年来,栖山镇针对镇域内种植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缓慢等实际情况,坚持“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通过组建产业联合党委、联耕联种、打造产业共富区等方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引进先进技术、持续夯实农业基础,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化发展牛蒡种植、大棚蔬菜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这里的长茄获全国金奖
时下,冷空气来袭,天寒地冻,但贾汪区蔬果类设施大棚农产品生产基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12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贾汪区汴塘镇高庄村境内310国道与252省道交会处,作为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徐州市贾汪区恒之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大棚内新鲜的长茄、青翠的辣椒、鲜亮的小番茄,长势旺盛。
“我们主要种植的长茄品种为‘765’,产地荷兰,其产量高、口感好,富含多酚类物质,能够有效抑制自由基的生成。”该公司负责人张震一边捧着刚采摘的长茄,一边骄傲地说,“这个长茄可是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选手’。”
金奖长茄是怎么种出来的?张震介绍,这里的茄子“住”的是徐州地区单体最大的智能目光温室大棚,采用山东寿光智能日光温室大棚建造管理模式,大棚三面采用土墙保温,顶部以镀锌钢骨架支撑保温被防寒,“用”的是地理节水微喷系统、自动通风系统、自动卷帘系统、自动温控系统及物联网系统等;“喝”的是来自120米深的地下水,施用沼渣、沼液等有机肥,使用黏虫板、杀虫灯、生态农药等防治病虫害,实现全程绿色生产。
“园区平均一周采摘一次茄子,一次能摘10吨左右,主要销往上海、无锡、苏州及徐州东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徐州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目前的批发价是2元/斤。”张震介绍。近年来,该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及有机蔬菜精品品牌,并依托双创平台,开拓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同时,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特色观光农业。
为什么选择入行蔬果类设施大棚,张震回忆说:“2016年之前,我主要在上海打工,偶然的机会在当地商超看到蔬菜价格是我们老家的一至两倍。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以务农种菜为主,我就想着能不能回老家种出来优质蔬菜,打入上海商超。”2016年,张震在汴塘镇高庄村流转土地110亩,投资400万元,建设了7个日光温室大棚,成为一名“新农人”,开始了他的梦想之路。2017年,张震成立恒之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再流转150亩土地,追加投资1000万元,将大棚扩至25个。在他的辛勤耕耘下,终于在2018年迎来了大丰收,茄子、西红柿、辣椒等果实品质、市场销量持续上升,成功挂牌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当年销售额达到了450万元。
恒之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众多贾汪区蔬果类设施大棚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个缩影。如今,行走于贾汪区绿园田畴间,随处能感受到现代农业律动的脚步;蔬菜种植基地里,新鲜翠绿的绿色有机蔬菜长势正俏,农民忙着收获丰收的喜悦……
不打药,放心吃!
进入12月,随着冷空气的来袭,徐州气温骤降,但在睢宁县双沟镇陈王村的千亩大棚内,翠绿的黄瓜、红透的西红柿仍旧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陈王村的大棚几乎覆盖了全村耕地面积,成为村民收入的‘顶梁柱’。”陈王村村民王荣安在自家的黄瓜大棚里说,今年,他家大棚种植的黄瓜品质好,加上市场行情也好,预计会有不错的收入。
而在焦波、张秀英夫妇经营的西红柿大棚里,挂满枝头的西红柿错落分布,迎着初冬的暖阳红嫩亮滑、翠绿欲滴。“你尝尝,皮薄肉厚,相当好吃。”见到记者前来,张秀英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交易市场上有专门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我们都不打农药,放心吃!”张秀英表示,陈王村的蔬菜瓜果都是绿色农产品。
因为盛产瓜果蔬菜,陈王村被授予“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在陈王蔬菜交易中心,每天下午,不仅全村人都会来此聚集,各地收购蔬菜的商贩也都应约而来。采摘、运输、装箱、过秤、装车,每天有成百上千吨蔬菜瓜果从陈王村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是冬季,西红柿的走量最大,春天时丝瓜销售最多。一年四季我们都不闲着,比上班还忙!”村民卢振洲正在等待西红柿装箱过秤,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承包了两个大棚,年收入超过20万元。
陈王蔬菜交易中心负责人杨志告诉记者,除了积极对接徐州地区多家批发市场,市场每天还会迎来上海、苏南等地的商贩,有时武汉、合肥等中西部城市的经销商也来采购,每天走货量接近100吨。
“我们村家家门口都铺上了水泥路,通过秋歌农业的统一技术指导、订购种苗、供应农药、供应肥料、收购销售,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成本。”陈王村党支部书记王荣平告诉记者,陈王村将依托秋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继续写好“大棚经济”文章,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指导等系列举措,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推动“大棚经济”效益最大化。
如今,陈王村的大棚不仅富了本村农户,而且带动周边魏林、双东等村800多户村民种植设施蔬菜,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
新品种一斤多卖两块钱
12月15日,在铜山棠张镇新庄村江苏淮海番茄品质育种(徐州)研发中心的温室大棚里,几位种植户正围着技术总监赵恒春“讨教”种植技术。
“现在这个阶段番茄开始着色,最关键的是要把水分和温度控制好。水分太大,不仅容易死科,还可能增加病虫害。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能够产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给根部提供足够的营养,并且产生大量的有益菌,进行科学的管理,植株长势好,抗病性强,产量也有保证,结出的番茄也能卖上价。”种了30多年番茄的赵恒春站在一排一排的番茄架前耐心地“手把手”教学。
去年,江苏淮海番茄品质育种(徐州)研发中心落户新庄村后,一直在山东寿光种番茄的赵恒春便被选派到这里担任技术总监,如今这里越来越有育种研发基地的模样了。
数个温室大棚里种植了100多个番茄品种,而培育出的“棠张1号”今年更是表现亮眼。
“产量与普通番茄品种差不多,但一斤却能多卖两块钱,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增收的效益还是很可观的。”赵恒春告诉记者。
而带富村民的效应,如今在这个育种研发基地也越发显现出来。
“以前,村里种植的番茄品种五花八门,形不成规模,也卖不上价钱。通过我们的示范带动,如今村里种植高品质番茄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棠张1号’,特别受欢迎,今年村民们种植了近百亩,产量不错,价格也高,一亩地能增加2万元左右。”赵恒春笑着说。
不仅示范带动种植优质品种,育种研发中心还把科学的种植方法带到了新庄村。
棠张镇新庄村村民朱志芹告诉记者,自从这一季番茄定植以来,育种研发中心已经开展了3期田间管理培训,“每次都有不少人来听课,讲的都是些实用的操作技术。以前没意识到控制水分和温度这么重要,跟着赵老师听了几次讲课后,觉得收获很大。按照赵老师教的方法种植,病虫害真的少了,番茄的品质也明显有了改变,去年每斤多卖了两块钱。今年按着科学的方法种植,肯定还能增收。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