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相聚共话家乡情 同心书写新篇章

2023-05-2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磊
2023-05-2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嘉宾们观摩金龙湖之窗。 本报记者 朱二俊 摄
嘉宾们在徐州高新区科技大走廊展厅参观。本报记者 许晨 摄
徐州市文旅推介会会场。 本报记者 孙博宇 摄
嘉宾们在江苏淮海科技城参观考察。本报记者 郑思宇 摄

本报记者 朱二俊 胡明慧 张瑾 颜子舒

时至“小满”,初夏的徐州,敞开怀抱迎来海内外的归乡游子。5月21日,参加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的部分嘉宾在我市参加合作交流等活动,深度感受家乡的新气象、新变化,共话桑梓之情,共谋发展大计。

观项目看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

立夏小满生产忙,金龙湖畔话桑梓。

参加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的徐州籍高校专家、高层次人才代表、省内外重点人才、知名人士等51人昨天来到徐州经开区部分重点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实地触摸徐州经开区产业发展脉动,感受家乡发展巨变。

观摩团先后来到金龙湖之窗、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大家边走边看,认真听取企业工作人员介绍,汲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重点围绕人才培育、智能化转型、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与交流。

金龙湖之窗,是徐州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总体规划、发展现状、美好愿景而建设的数字化展厅。展厅以“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主题,以透明液晶屏、数字沙盘、VR、图文展板等为载体,全景式展示徐州和徐州经开区的底蕴、发展、成就、实力,是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窗口”。

“一般人认为徐州是大而壮,充满工程机械的力量感,通过金龙湖之窗,我看到了徐州更重要的一面——精而美。可以看到,徐州是在全方位发展。”在金龙湖之窗,江苏泛在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张一鸣十分惊喜,他告诉记者,此次他特意选择来徐州经开区观摩,就是为了更深入了解徐州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公司融入徐州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观摩完金龙湖之窗,我切身感受到徐州经开区产业发展比较快,也比较迅猛。”德国欧适能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区域总经理朱绍成说,如今徐州的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343”创新产业集群更是拔节生长,“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想念家乡山水,为徐州的高质量发展点赞。”

工程机械是徐州的“一号产业”,创新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位于求凰路1号的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首个工程机械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其“公司+联盟”的运行方式聚集了50%以上的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50%以上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小核心+大协同”的发展模式。

“以前谈到高端智能制造,就会想到德国。没想到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特别是产品的精密程度,令我十分佩服。”浦东国际人才港北美交流中心、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代表尤逢尧一边参观一边感叹,时不时地用手机记录下威武的“大国重器”。

江苏中科智芯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大平则认为,正如“求凰路”的名字一样,徐州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渴求,对高层次人才的真心关爱,对能人回徐发展的有力支持,才是徐州经开区多年来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次彭城英才荟的举办将让更多人了解徐州、走进徐州、留在徐州,徐州的发展未来可期。”

观摩活动结束后,参会人员还参加了徐州经开区招商推介活动和“共襄徐州发展行”友好洽谈。

感受家乡巨变 共谋合作发展

乡音不改来时路,故里相逢意融融。

5月21日,70余位彭城英才荟受邀嘉宾行走于涌动着发展激情、创新脉动的徐州高新区,边走边看,共谋发展,让新一轮的合作在浓浓乡情的助推下加速形成。

“之前,我们并不知道高新区有新材料产业园,参观完后,让我们对政府给予企业的支持,上下游产业的开发以及园区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第一次来徐的南京麦德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文参观完江苏先导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后,便随即请同行的工作人员推送相关企业的联系方式,谋划下一轮的共同发展。

“我们正在和国内头部企业合作开发陶瓷分装材料,公司的产业链与先导微电子的关联度很高。一路看下来,让我们对在这样的产业集群中进行产业布局充满信心。”邓文表示。

不仅是初次来徐的嘉宾重新认识了徐州,“老朋友”们也通过活动,再燃发展激情。

“我在徐州创业已经31年了,科技创新谷、高新区安全技术产业园对产业化的布局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未来,我将继续围绕农业产业现代化,成就一番新作为。”江苏农爱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保华告诉记者,就在21日,“农爱田”正式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前不久,我们新成立了一家民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高新区,未来将向国际贸易的方向迈步进军。”

边走边看,边谈边聊,嘉宾们对于徐州,对于铜山,对于徐州高新区发展量变之势越来越强、城乡蝶变之势越来越强、区位质变之势越来越强、团结求变之势越来越强,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来此发展的信心和意愿更加强烈。

用好文化资源 讲好徐州故事

在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如何把徐州文化资源应用好、文旅产业发展好?在昨天举行的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分会场活动——徐州市文旅推介会上,文化和旅游界专家学者、业内精英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了徐州文旅事业发展新趋势,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汉风古韵,彭城新姿。徐州打造“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扩大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建设贯穿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文旅业态日益丰富。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谈到此次回乡的感受时说:“与小时候的记忆不同,徐州城乡变化巨大。这里有山、有水、有湖,市民生活安逸幸福,我为家乡的发展感到由衷地高兴。”

在听取了市文广旅局和市文联的工作汇报后,赵化勇建议文化部门加强联合,形成合力,通过宏大叙事和民生美食等“大小结合”进行宣传,将历史与现代融合,形成系列,扩大影响,把地域文化凸显出来,用心用情讲好徐州故事。

历史不断前进,文脉代代传承,徐州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立辰感慨颇多:“这两天来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尤其是在会上了解许多徐州发展的生动例子,非常激动。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文学还是书画,都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用好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汉文化便能火起来,走出去。”

以文化人,文化赋能发展。张立辰夫人、北京紫苑书院院长胡萍萍说:“在此次会议之前,我们故地重游了云龙湖畔的张立辰艺术馆,心情很是激动。艺术馆的硬件之好、周边环境之好,超过全国许多知名艺术场所。徐州的文化积淀深厚,相信通过未来更多的整合、宣传和活动引领,徐州的文化资源将进一步地被充分利用和产生更大影响。”

“一个品牌活动,往往能够带动一座城市的文旅兴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家》杂志执行主编兼中国文艺家影视中心主任郑子,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家乡人的创新精神而感动。他建议,徐州可以通过影视、微视频等形式,塑造新的文化现象,让更多的人来拍摄徐州,爱上徐州,助推徐州文旅和各个方面的发展。

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大转变,让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踪岩夫倍感骄傲和自豪,“徐州旅游一年比一年强,这次来与之前的印象又不一样,新上了许多文旅大项目。汉文化孕育了徐州人勇敢坚韧的性格,高祖刘邦的用人智慧、果敢大度,值得很好地研究和宣传,为城市形象增辉。”

“游子”齐聚一堂,发挥专业所长,谋发展、献良策。与会者皆对徐州文旅发展抱以乐观的态度和充分的信心,共同祝愿徐州明天会更好。

创业活力迸发 创新脉搏强劲

“优质的园区最能体现一个区域的价值所在。正如江苏淮海科技城,在时间的洗礼和打磨中,更加熠熠生辉。”5月21日上午,参加完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后,十余位受邀嘉宾马不停蹄赶到江苏淮海科技城参观考察。“虽然时间紧张,但能明显地感到,徐州创业活力迸发,创新脉搏强劲。”大家纷纷表示。

位于城区东南部与新城区之间的江苏淮海科技城,是徐州市“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科技创新四大标志性工程的龙头项目,也是全市推动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江苏淮海科技城区域内高校教育资源丰富,聚集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它的建设对于提升徐州高端要素集聚力、科技创新支撑力、产业发展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澳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同盟执行主席、悉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徐州工程学院特聘外籍副教授王然表示,“我愿意把国外先进的金融科技、创新理念和技术引至家乡徐州,加速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让科技创新成为徐州鲜亮底色。”王然说。

在江苏淮海科技城规划·产业展示中心、徐州“华创苑”综合服务中心、江苏世安健康科技研究院、江苏云仟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嘉宾们边走边看,不断加深对江苏淮海科技城的了解。“一头连着高校、科研院所,一头连着企业和创业者。科技服务业一直是泉山的主导产业,总面积5.9平方公里的江苏淮海科技城不仅是徐州‘城谷区院’的龙头,还是发展创新产业的优质平台。”徐州巴特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子公司BCSC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京浴说,“我们愿与徐州各级部门及各界朋友们一道,为徐州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