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徐州 同心筑梦——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嘉宾访谈
|
||
|
||
|
||
|
徐州自古以来乡贤辈出,灿若繁星。从徐州走出去的精英,或经商、或致仕,或求学,他们是在各自领域追逐星辰大海、创造辉煌成就的人。悠悠千里梦,依依故乡情,无论在外成就怎样的天地,乡情就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一头牵着他们,一头连着家乡。
大会当天,记者对来徐参加彭城英才荟的部分嘉宾进行专访,感受他们的乡音乡愁,聆听他们情系徐州、共筑梦想的美好愿望。
刘沛勋:新能源合作正当其时
本报记者 段小凡
“走到哪里我都会主动告诉别人,我的家乡是江苏徐州。要是遇上徐州人,讲得更详细,从‘县’说到‘镇’,再说到‘村’。”南华山企业集团总裁、国际洪门世界总会主席刘沛勋说,虽然出生在台湾,但是他对徐州一点都不陌生,自己还会说一口正宗的徐州话。
刘沛勋为世界洪门社团的领袖人物,长期奔走于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致力于两岸统一大业。刘沛勋祖籍是铜山区,1950年生于台北,先后取得辅仁大学商学士,美国阿姆斯壮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这是刘沛勋第六次回徐州,也是第三次受邀参加彭城英才荟。能有机会回到家乡怀抱,在故乡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他很兴奋。“我去过沛县和铜山,沿途也看到徐州的城市景象,目中所及景色优美,最大的感受是徐州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刘沛勋说。
采访中,当他从记者口中得知,目前,徐州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这一情况后,十分振奋。“徐州聚力打造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产业,这样的创新做法,有助于推动徐州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刘沛勋表示,来之前自己也做了大量功课。“我关注到徐州早在2006年就引进了产业上游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不懈努力,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蓬勃发展。”
“我认为,如今,徐州新能源产业拥有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合作正当其时。”刘沛勋说,目前,他们集团的团队正在和当地政府接洽,商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项目,接下来,双方会深度洽谈、协力推动,争取促成合作。
吴效科:徐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 段小凡
“我最早一次来徐州,还是读大学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提起与徐州的情缘,黑龙江省医院院长吴效科感慨不已,他表示,徐州是他从医生涯的起点,也是收获理想和家庭的地方,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如今再次回到度过青春岁月的故地,很是激动。
吴效科,长期致力于中西结合妇产生殖的专业,服务于国家妇幼卫生和人口健康的生育政策。
“我是1988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随后又在睢宁县人民医院工作了3年,在那里结识了我的夫人,1991年,我们离开徐州去外地发展。算下来,离开徐州已有32年了,现在的徐州变化太大了。”吴效科说,今天的徐州蓬勃发展的经济、书香浸润的文化、温暖富足的生活,令很多人向往。
谈到与徐州的合作,他自豪地说,这些年,他发挥专业优势,与徐州市中心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我们的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落户市中心医院,助力其生殖医学中心技术提升。”吴效科介绍,项目落户市中心医院,他们团队为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培训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开展各项新技术,为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带去福音。
说到徐州的医疗健康产业,他说,徐州正在计划实施一批代表未来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医药龙头骨干企业的做法让他很是赞赏。“徐州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徐州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对徐州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吴效科说,因为专业关系,他比较关注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希望徐州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疾病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吴效科说。
张浩:探寻合作机会助力家乡发展
本报记者 段小凡
“身居上海多年,对家乡的眷念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会越来越强烈。这是我们人生启航的起点,这里有我们童年的玩伴、启蒙老师,更有我们的父母兄弟。”中固医疗集团董事长张浩说,25年前离开家乡时自己还是一个少年。如今,漂泊半生,他依然能讲出比较地道的家乡话,这是家乡镌刻在他身上最深的记忆。
作为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的嘉宾再次回到故乡,张浩很是激动。他说,家乡的记忆,有时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邳州酒厂牛肉拉面,有时是色彩美观、口味鲜香的盐豆炒鸡蛋,有时是联系不断的儿时伙伴……一切仿佛发生在昨日,除了画面,还有声音。每次回家,走在乡间小道,认识的人不一定能碰到,但是乡音却无处不在,这是只有回到家乡才有的独特享受。耳闻乡音,便是幸福!
张浩的中固医疗集团创始于2005年,总部设在上海,是国内最早投资质子重离子、医养综合体和高端医疗服务的企业之一,业务涵盖医院投资、康养综合体、生物科技和高端医疗服务。
“我对徐州的医疗产业发展情况如数家珍,比如,徐州是中国三大最强医疗地级市之一,也是中枢神经系统药品生产基地和胰岛素生产基地,先后建成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4个专业化园区。”张浩说,由于自己从事医疗健康产业,所以对徐州的医药产业特别关注。“近几年,徐州市委市政府越来越关注医药健康产业,并为此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和专门扶持政策,同时,正加速建设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这令我印象深刻、感到振奋。”
此次回徐州参会,就是想抓住机遇,通过考察,探寻更多的合作机会,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发展出一点力。张浩表示:“作为医疗行业从业人士和上海徐州商会会长,希望有机会为推进沪徐两地的医疗健康产业合作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王然:以『侨』为『桥』实现『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董晓
“徐州籍的海外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在融汇中外、促进友好往来方面,我们不仅有优势,也更应该增强使命担当。”身为全澳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同盟执行主席、悉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然一直心系家乡徐州的发展。
王然早年就读于中国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专业,1998年移民澳大利亚后,积极投身当地华人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2004年,他作为秘书长与会长钱启国联合爱国的台湾同胞共同筹组了悉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于2009年起担任会长。
作为会长,无论身处何方,王然心中那份深厚的赤子情怀始终不变。2017年,在他48岁时,他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攻读博士,并在2021年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接受家乡大学的邀请,成为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的特聘外教。
“我希望把国外先进的金融科技、创新理念和相关技术引至国内,加速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王然说,中国金融教育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他要把自己历年来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内的大学生们共享。
侨务资源是我国独特的重要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海内外侨胞人数众多,遍布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及城市,以“侨”为“桥”,海外乡贤一直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为徐州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密集出台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蓬勃的发展、美好的前景、广阔的舞台,形成了人才回归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众多海外人才回国安家、回乡创业。
在助力家乡发展上,王然表示:“一方面我们要从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引进更多优秀的海外人才来支持徐州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广大侨胞也要充分发挥紧密连接中外的优势,为共同致力于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实现与家乡的‘双向奔赴’,让家乡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