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当前,徐州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城镇化扩张期、动能转换过渡期、新旧矛盾交织叠加期,拥有“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叠加机遇,前不久又获得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崭新机遇,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
转型升级,提升功能,城乡统筹,扩大开放,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新的一年,徐州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积极探索社会转型特色路径,确保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键词一
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
2022年,徐州将围绕壮大“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业倍增工程,协同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规模稳步扩张、质态加快提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中心商圈打造、市区商品交易市场搬迁、重大文旅综合体建设和高品位商业步行街改造,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融合发展。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提升“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企业孵化能力。
关键词二
提升功能 彰显特色
抓住用好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围绕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推进轨道交通3、4、5、6号线和三环南路快速路等工程建设,分步打通城市内部“断头路”,开工建设一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精心打造纵贯城区南北的城市文脉;积极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让文明成为城市最美风景。扎实推进“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更好担负起引领区域发展的使命责任。
关键词三
城乡统筹 融合发展
坚持巩固小康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打造农业强市为抓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发展农业,统筹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梯队、“1+4+N”农业品牌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从种养向二三产业延伸。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农民生活更美好。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出城入乡,不断释放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红利。
关键词四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数字提升年”活动,打造更多引领性、创新性、标志性改革成果。全力抓好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无废城市”等重大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加大各类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争创力度,最大限度为徐州发展增添势能。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高标准建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市。全力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加快引进现代物流、枢纽偏好型、临港加工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统筹抓好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运营管理,推动中欧班列年开行500列以上。
关键词五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科学务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筹备组建碳中和产业研究院,协同做好减污降碳和生态治理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引导企业抓好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构建绿色循环发展体系。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创建,深化垃投分类,全民共建共享绿色生态家园。以源头治理为主线,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防治,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推进采煤沉陷地、工矿废弃地、采石岩口等生态修复,努力创造更多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六
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
深入实施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坚特不懈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不断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让徐州老百姓的“口袋”尽快鼓起来。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真正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持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健康徐州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一老一小”问题,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童年。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