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丰收季 辛劳挖藕人
|
||
|
||
|
||
|
||
|
◎文/徐报融媒记者 李宁 刘作霖
图/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夏采莲子冬挖藕,小雪节气刚过,眼下正是莲藕收获的季节。
11月23日上午9时许,在睢宁县庆安镇杜巷村莲藕基地,一片50亩的藕塘里,8名挖藕人身穿防水衣,手持高压水枪,不停忙碌穿梭、弯腰摸索,一根根白嫩新鲜的莲藕浮出水面。挖藕、挑拣、称重、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我们庆安的莲藕品质相当好,是9孔白莲藕,吃起来香脆爽口,清炒或炖汤都可以,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亩产能达30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莲藕种植大户周水告诉记者。
小雪时节的藕田,寒风刺骨。挖藕人从早上6时30分开始下藕塘挖藕,一直要挖到中午,吃过午饭后主要是清洗莲藕、分拣和装车。
上午10时许,摄影记者为了寻找一处好的拍摄角度,坚持要身穿防水衣下到藕塘内。刚下藕塘,就感觉一股寒意从脚部向上蔓延,不禁哆嗦了一下。只见他每迈出一步,就陷入一个泥坑,挪动艰难。
“挖藕纯靠人工,费时费力。”有着8年挖藕经验的杜巷村村民杜红军说,由于藕身脆嫩,无法机械化作业,人工挖藕一直难以被取代。挖藕人必须“身陷泥潭”,靠着经验和技术从田里小心地取出藕,可谓是泥里“淘金”。
在藕田里,杜红军用水枪找到一根藕,顺着藕生长的方向,用水枪冲开淤泥,稍微一用劲儿,一根长长的、完整的藕就挖出来了。把挖出来的藕稍微清洗一下,然后放进水里。
就这样,一根根藕接二连三地被挖出,漂浮在水面上。这些藕的品相都不错,大个儿的十多斤,小个儿的也有四五斤。
临近中午,8名挖藕人陆续上岸后,又迈入旁边的水塘,清洗皮衣的淤泥,顺带用凉冷的水洗把脸。
“你今年多大了?”挖藕人邱文上岸后正脱着皮衣,堆满皱纹的脸让记者感觉已不年轻。
“36岁了!”这一回答让记者吃了一惊。
然而更让记者吃惊的在后面。当邱文脱下皮衣后,显露在眼前的那身薄棉袄棉裤已被汗水浸透,在寒风中冒着热气。记者上前拧了一把,一手汗水。
“水里太凉,我们下水前都要穿上薄棉衣,膝盖贴上暖宝。”一旁的挖藕人杜祜祥告诉记者,皮衣不透气,在藕田里忙上半天,衣服每天都是湿透的。
杜祜祥是这帮挖藕人中年龄最大的,将近60岁了。他说,即使穿着冬衣,外面再套上防水服,还有强大的劳动力度“加持”,寒气也会不断地渗进身体。
“只要一下水,我们基本上就会在齐膝盖深的水田里,挖上4个小时左右。”挖藕人杜红军说,现在天气还算好的,进入隆冬季节后,即便藕田水面结冰,也要敲开冰面下塘挖藕。
正是由于这些挖藕人从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辛劳,一根根、一段段新鲜的白莲藕从这里进入市场,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我们这种植的藕有新鄂莲6号、花旗莲、新35藕等几个品种,分别是早中晚成熟,按照市场行情,随卖随挖,当天挖的藕当天就会运输到市场上去,目前藕的主要发货方向是河南、山东两省,每天在3万至4万斤左右。”种藕大户周水说。
杜巷村党总支书记杨军华介绍说,杜巷村大力发展藕虾种植,藕虾基地北依庆安水库,为保障虾源新鲜、干净,他们用水库流出的二类饮用水质饲养龙虾和种藕。目前,通过充分利用庆安水库有利的水资源,杜巷村发展稻(藕)虾基地近1000亩,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30万元,可带动20余户低收入户就业。
在庆安镇,像杜巷村这样的莲藕种植基地有七八处,白莲藕种植已经成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睢宁县庆安镇水资源丰富。以往农民主要种植传统的两熟作物,近年来,该镇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流转土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助民富的特色之路。
庆安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周红珍介绍,庆安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以品牌化、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打造自己的区域品牌。该镇已形成花生、莲藕、白皮蒜、瓜果蔬菜、稻虾等五大农业示范基地,其中莲藕种植有3000亩。下一步,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庆安镇计划将白莲藕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来增加产值;另一方面还将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做好销售服务,实现产与销相互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