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欢迎您:第五届汉文化旅游节华丽启幕
故黄河风光带景色宜人。
工程机械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悠久的两汉文化吸引游客。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平安和谐,幸福的源泉。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 暨第五届汉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
带着项目,带着技术,带着资金,带着梦想……
今天,近千名中外客商齐聚楚风汉韵悠长、北雄南秀兼具的徐州,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2011中国徐州第十四届投资洽谈会暨第五届汉文化旅游节。
山川带笑,草木柔情——美丽的徐州,欢迎您!
机遇多多,合作广泛——投资的徐州,欢迎您!
服务规范,政务高效——热情的徐州,欢迎您!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厚重的徐州,欢迎您!
社会平安,民生幸福——和谐的徐州,欢迎您!
也许您是第一次踏上徐州大地,也许您不是第一次光临徐州,今天,我们试图用文字和图片,为您展示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和竞争力的全新徐州。
美丽的徐州
欢迎您
徐州,一座充满魅力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环保部近日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徐州作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环境空气质量为二级。达到这一标准的,江苏全省仅3个。
从2006年至2010年,徐州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2010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35天。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连续稳定在85%以上,被环保部列为全国3个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污染物减排两项指标连续四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计划,并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百年煤城,凤凰涅槃。
以山体为骨架、以河流道路为网络、以公园广场为点缀,近年来,徐州大力实施“显山露水”、“精品园林”、“还绿于民”、“蓝天碧水”四大工程和“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再造和环境综合治理。5年来,总计投入267亿元,实施了178项城市生态环境改造工程,在市区新建、改造1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绿地100多处,在闹市区开辟了一片片绿色空间,使市民出行400米即可见绿,并高标准完成荒山造林2.5万亩,相继建成故黄河风光带、小南湖公园、云龙公园敞园改造、云龙山东坡运动广场等一大批公园景点,形成了“点、线、片、面、网、圈”相连的生态格局。
截至目前,徐州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0.6%,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由2002年的58天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天,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来徐考察后称,生态环境的成功改造“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
开阔清澈的水域,波光粼粼;曲折精致的亭台廊榭,依水相伴……这是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的迷人景色。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采煤塌陷地。徐州的“百里煤田”开采近130年,留下32万亩采煤塌陷地。近年来,徐州强力推进采煤塌陷地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采煤塌陷地修复近15万亩。
云龙山水是大自然对徐州人的厚爱。近年来,徐州秉承“将城市最好的资源还给市民”的建设理念,努力做好山水文章。去年10月,由滨湖公园西园改造、金石园、音乐厅、音乐广场、湖中路景观桥、沙月岛、滨湖公园雕塑、云龙湖亮化等8个项目构成的云龙湖景观工程竣工迎客。“城市明珠”云龙湖再添靓丽新景观,每天引来数以万计的市民、游客前来欣赏。同时,市委、市政府加大山水资源周边环境建设力度,新建了徐州艺术馆、市民广场、音乐厅等,改造了滨湖公园,整治了环湖周边破旧建筑,动迁了城区内的老村庄。一个环境整洁、风光秀美、设施完备的云龙湖,幸福了全城徐州人,陶醉了千万外地人!
高铁飞驰,徐州联通京沪;飞机腾空,徐州直抵台港;大港崛起,货物流转八方……
徐州,一片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
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日本建筑机械工业协会、韩国建筑机械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显示:徐工集团位列全球第七,比上一年提升两位,连续22年领军中国企业。
徐工,是徐州的“世界级”骄傲。
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徐州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在一批本土企业快速走向世界的同时,徐州也迎来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落户、成长、壮大。作为徐州新兴产业的代表,中能硅业已经成为产能居亚洲首位的全球第三大专业多晶硅生产商,其多晶硅生产成本控制在30美元/千克以下,达到行业的世界顶尖水平。
今年1至7月,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875.4亿元,同比增长89.6%。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环保六大新兴产业,5年间增长11.5倍,到明年底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2015年预计超过2000亿元。
老工业基地振兴,使徐州赢得了新的机遇,也积累出新的实力。三年前提出打造“四大千亿元产业”,如今,这些目标已经成为现实。2009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率先实现千亿元目标;2010年5月和10月,商贸物流旅游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超过千亿元,能源产业在经历了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低潮之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在今年7月份超过千亿元。
今天的徐州,产业优势愈发明显:2010年徐工集团年产值650亿,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七,今年产值将超过千亿元;新能源方面,徐州的多晶硅材料产能世界第一、技术全球领先,且具备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全产业链优势;高效规模农业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列三甲……
刚刚闭幕的徐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发展“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五大千亿元服务业产业”的新目标。到2016年,徐州的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六大产业规模均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突破5000亿元,食品和能源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业规模均突破1000亿元。
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徐创新创业。从1998年以来,徐州已先后建立起11家国家级和8家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22名博士后科研人员。2006年至2010年,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博士后和海外留学人员徐州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从北大、清华、复旦、中国农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了高级人才,加速了徐州崛起和优势领先。
投资的徐州
欢迎您
热情的徐州
欢迎您
今天,热情的徐州人,热情的徐州城,欢迎您的光临!
徐州人“讲究”,这是外地人对徐州人的评价。
“讲究”,是情义,是公道,是热忱,是正派。
去年9月15日,徐州市开展市级机关百名处长评议活动,将全市“要害部门”的100多名处长纳入百姓评议范围,接受群众监督,全市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开展“百名处长评议”活动,是徐州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一个缩影。为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徐州连续8年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行政效率效能持续提升。同时,市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稳步实施;第一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基本结束,社会公益类和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削减39%,市、县两级行政权力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在徐州百姓和来徐投资兴业的客商中树立起良好口碑。
机关作风和服务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为在全市营造“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浓厚氛围,徐州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致加西亚的信》和《没有任何借口》两本书,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创新求发展、实干促振兴”主题教育活动。全市机关开展“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大讨论和“寻找徐州的罗文”等活动,选取在推进“三重一大”、加快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案例,让“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内化为每位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内化为徐州干部队伍的精神特质。
如今,“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已经成为徐州干部的鲜明特质,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必将为中外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必将有力推动徐州与海内外的合作共赢!
今天,热情的徐州人,用真诚的微笑、用曼妙的歌舞、用自信的姿态、用合作的愿景,欢迎您!
厚重的徐州
欢迎您
6000多年的历史,2600多年的建城史……厚重的徐州历史,定会让你震“汉”。
徐州,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并称徐州的“汉代三绝”。
不仅这些,悠久的历史为今天的徐州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存、故事、传奇,为徐州这座古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辉。
不仅这些,今天的徐州人,植根于这片热土,汲取着传统精华,传承着文化脉络,浓墨重彩地谱写着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十一五”以来,徐州投入20多亿元发展文化产业,使全市特色文化产业、非公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集聚建设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产业特色逐渐显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形成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演艺娱乐业、广播影视业和艺术培训、工艺美术、广告会展业等较为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体系,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徐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据统计,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近万户,注册资金20多亿元,经营收入超过340亿元。
徐州正在迈向“标志文化之都”、“文化展示之都”、“文化交易之都”和“文化休闲之都”。
目前,全市拥有博物馆13个、纪念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0个、艺术表演场馆10个、广播电台10个。特别是汉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演艺、工艺品等多业态产业化格局。建造了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和景点,开发了汉文化系列服饰、文房四宝、汉画像石拓片等系列工艺品,生产了鼋汁狗肉、沛公酒、高祖酒等为代表的汉文化食品。
为提前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的目标要求,徐州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举措,推动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培育壮大国有文化企业,培育书画、动漫、奇石、商业演出等民营文化龙头企业,开辟徐州文化产业发展新境界。
未来发展的路径日益清晰。徐州将重点打造两汉文化和山水文化品牌,推进战争文化、书画徐州、彭祖文化建设,并利用彭祖饮食文化节、彭祖伏羊美食文化节等影响,发展餐饮、美食、养生及其衍生品产业。在实施产业集聚工程方面,重点加快“旅游文化功能区、生态文化功能区、月光文化功能区、陈展文化功能区、特色文化体验功能区、创意文化孵化功能区”六大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推进创意68、滨湖新天地、老东门等品牌娱乐街区建设。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文化产业园、徐州动漫产业园,大力发展设计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传媒、艺术创作等产业,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前景的创业型文化企业。
和谐的徐州
欢迎您
徐州,是一座平安和谐的幸福之城。
去年12月20日,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中,徐州在全国290个城市中名列第26位,在地级市中处于较领先地位。
近年来,徐州扎实推进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徐州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11个县(市)、区连续三年在省平安建设考核中实现“满堂红”。去年1月初,市委以“徐委1号文件”下发《2010年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规划了全年45项重要任务,其中涉及维护稳定和社会矛盾化解项目9项。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将平安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明确具体项目、强化资金保障、重点予以保障。
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10月14日,全市深化平安徐州建设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曹新平在讲话中说,要在新起点上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平安徐州建设,切实保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实实在在地为全市百姓谋福祉,真正把徐州建设成为和谐稳定、幸福宜居的城市。
近年来,徐州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市民“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和谐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进入人们的思维,进而逐步外化为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形成新的时代风尚,带动市民同步成长。
平安和谐的最直接受益者是群众。围绕提升群众安全感,各地采取有力措施保持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政法综治中心的工作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发现、控制、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营造人人共创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浓厚氛围。
随着平安徐州建设的深入推进,平安和谐已成为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幸福之一,也成为中外客商投资徐州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本报记者 何桂香 魏宁
图/本报记者 彭春祥 张庆祝
刘莹 齐浩 仲冬竹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