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唤醒“沉睡”资源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王正喜
10月25日,记者来到原徐州化机厂旧址,红砖厂房门口坐落着一个由旧式火车改造而来的啤酒坊,让鼓楼创芯谷产业园显得既现代时尚,又颇具年代感。作为江苏徐州市首家都市型工业示范园,这里地处鼓楼区中心地带,园区由徐州化工机械厂老厂房转型升级而来。
如果城市是有生命的,那么老建筑就是它的记忆。主城区旧址转型的还有昔日徐州针织总厂改造的创意68产业园,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徐州工程学院三环南路校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河北路校区改造的大学科技园等都市产业集中区。
近年来,鼓楼、云龙、泉山(港务区)这三个主城区,积极破解“工业用地偏少、发展动能不足”瓶颈,加快推进制造业“进城上楼”,全力推动发展速度和质量“双提升”,全面增强徐州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支点。
产业矩阵各具特色
根据各区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鼓楼、云龙、泉山依托现有成熟载体,聚焦“微笑曲线”两端,重点围绕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集约水平高、融合互补强、就业吸纳强的实体经济领域,打造适度错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都市产业矩阵,避免同质化发展。
锚定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建设目标,依托主城区既有资源环境和功能载体,鼓楼区有效盘活工业腾退土地等存量资源,围绕信息技术产业、半导体产业、智慧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电机电控等开展精准招商,加速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打造主城区活力最强、产业链最齐全的都市先进制造中心。
鼓楼区都市型工业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落地企业虽然占地面积小,但附加值、科技含量、人才集聚度较高,未来将朝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目标发展。以云创科技园为例,其以电子信息与数字经济、智慧医疗器械为主导产业,目前企业入住率超过90%,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达16家。
云龙区找准发展定位,将大龙湖北岸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核心支撑工程和重大功能平台。
位于云龙经开区核心区的徐州市检验检测和认证产业园,已经形成包括徐州市检验检测中心、淮海绿色生态检验认证产业园、徐州双碳技术产业园、岩土工程及生态修复研发测试中心、建设工程检验检测科研中心等8个检验检测平台。
总占地面积45.3亩的云龙科技谷,只相当于四五个足球场大小。不过这片“小地方”却有大目标——致力打造徐州市乃至辐射淮海经济区一流的科研、创新、创业园区平台,成为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
在泉山区,江苏淮海科技城是全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已累计入驻企业超千家。深信服、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和君纵达、老虎云、京拍档、中通服等数字企业也都在江苏淮海科技城内。
作为主城区唯一具有工业用地的省级开发区,泉山经济开发区当好都市工业发展“主力军”,“2+1”主导产业能级(即电子材料装备产业、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和数字产业基地)提升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愈发凸显。
“上楼入园”扩量提质
根据《徐州市主城区都市产业布局规划》,徐州将以打造区域性都市产业发展引领区、科技创新中心活力区和产城人融合发展样板区为目标,加快构建“双核引领、廊带拓展、多片多点”主城区都市产业空间格局。提升鼓楼、云龙、泉山和港务区四大都市型工业产业平台,建设3类16个高品质产业社区,嵌入发展N个工业楼宇、商办楼宇等产业楼宇,培育发展主城区“服务—研发—中试—生产”产业协作场景,支撑全市创新产业集群发展。
为推动主城区都市型制造业调优,徐州结合主城区优势,探索“制造业回归”新模式、新路径,立足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形成符合主城区特点的都市型工业布局。与高校学科资源、研发资源紧密合作建设的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等,正在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就近转化落地,全面拓展创新产业集群产品链条。
为推动主城区多种业态集聚融合,徐州正在努力吸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集聚融合,推动产业实现链式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应用,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与拓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一栋楼装下一条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都市型工业发展格局。以项目突破带动企业集聚、产业发展。全面破解主城区发展中的深层次制约,盘活低效用地,唤醒“沉睡”空间,引导更多轻生产、低噪声、环保型企业“上楼入园”,加快建立都市型工业发展新优势,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能。
编辑 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