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耕地三连增背后的“江苏密码”

2024-10-29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李璐
2024-10-29  中国徐州网

近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我省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约96万亩,达到6223.29万亩。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只有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断改善耕地质量,“中国饭碗”才能越端越稳,“大国粮仓”才能越筑越牢。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聚焦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准确把握“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离不开“长牙齿”的硬措施。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建设用地审批、优化项目选址、实施“增存挂钩”,从源头管控耕地占用;坚持多点发力、综合施策,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和耕地恢复补充等多项政策,推动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优化……在一系列耕地保护硬措施的护航下,江苏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为粮食连年丰收、经济稳定发展筑牢了根基。

肥沃的良田孕育丰收的希望。保护耕地,不仅保面积,更要提品质,让农田成为良田。近年来,江苏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启“快进模式”。睢宁县共有耕地153.44万亩,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0.22万亩;太仓市现有耕地面积33.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8.08万亩,已建高标准农田24.62万亩,占比为74.29%……一组组亮丽的数据见证了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脚步的铿锵。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近年来,江苏各地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在南通市通州湾和如东县,经过改良的盐碱地超过15000亩,其中约7000亩已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吨粮田”;在盐城东台黄海原种场近6000盐碱地,经改造后种上了水稻、大豆,实现水稻亩均产量1200多斤,大豆亩均产量500斤……盐碱地长出了好“丰”景,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希望田野,接续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只争朝夕,笃行不怠,奋进绘就一幅幅“丰收画卷”,为筑牢“大国粮仓”不断贡献“江苏力量”。(于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