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生态绿”与“发展红”双赢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面

2024-09-2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鲍彤
2024-09-2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最近,云龙湖迎来第一批迁徙的鸟儿——一群黑翅长脚鹬,这比往年早了许多。它们时而水边踱步,时而振翅盘旋,成为青山绿水间灵动的音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对生态与发展的“考卷”,何为徐州,徐州何为?

追青逐绿,悟道自然,江苏徐州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道法自然,重绘生态底色

经过一个夏季的迅猛生长,天齐路隧道上方被绿色的野草覆盖。中山北路、平山路、襄王路隧道这两年种下的树木已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绵延九里的山脉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

“天齐路隧道工程这个月就能完工,11月份开始在顶盖上填土,然后开始正式绿化,九里山就能全部连接起来了。”施工方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郝旭东兴奋地说。

作为九里山生态恢复工程中的最后一条隧道,天齐路隧道的完工代表着九里山山体及植被重新连续。

曾经,为了城市扩张发展,徐州不惜破山开路;而今,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徐州学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作为一座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曾面临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累计形成了42.3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和400多处采石宕口。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充分表达了遵循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不与基本自然规律相违背的思想。

生态修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徐州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提出“生态优先、系统修复,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统一规划、分类施策、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相继推出《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徐州市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近年来,徐州坚持系统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目前全市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30.9万亩、修复废弃矿山202处,抹去“生态疮疤”,重绘生态底色。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撑。徐州在修绿复绿的同时,主动增绿扩绿。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造林面积第一,林木覆盖率达31.6%,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2平方米,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90.8%。

“一城煤灰半城土”变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百年煤城”化身“苏北江南”,绿色已成为徐州的生态底色、发展主色、鲜明特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才能让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有为而治,构建生态通道

“看,树上有只小松鼠!好可爱啊!”今年以来,很多爬云龙山的游客发现了小松鼠的身影,它们在林间自由自在地觅食、嬉戏,画面非常治愈。

去年8月,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购买了4只小松鼠,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工驯养,陆续放入山林。“它们已经适应了云龙山的环境。我们今年又买了5只松鼠,计划继续放生,希望形成稳定的种群。”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股股长宋庆武告诉记者。

云龙湖到底有多少种生物?根据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7月公布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共有维管植物538种、动物973种,为今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今年底,全市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将全部完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不是不管不顾的“无为而治”,徐州通过一系列的“有为”,着力恢复、重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促进生态链的完善和自我循环,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更好条件。

沛县安国湖湿地国家公园南侧,2000多棵两米多高的中山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里是省级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动植物生境恢复项目,将营造一个百鸟欢啼的林鸟栖息地,与20公里外的栖山坑小微湿地实现系统连通,构建鸟类迁徙生态廊道。

“这一片原是25000余平方米采煤塌陷地,距离安国湖鸟岛仅数十米。明年树再长高些就能装鸟巢了,排水沟用来养些鱼虾,为鸟儿提供食物。”沛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李伟一边比画着一边描述。

“生态岛”试验区的建设,更能串“珠”成“链”,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徐州贾汪大洞山、经开区圣人窝、新沂马陵山、丰县大沙河4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努力建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湖光山色、水韵悠然、鸟语花香”生态岛。

野生珍稀鸟类被誉为自然界最敏锐的生态“晴雨表”。在徐州,自2021年起,彩鹮、青头潜鸭等极度濒危鸟类开始陆续现身。今年3月,中华秋沙鸭第三次被观鸟爱好者在徐州境内发现。

统计表明,截至2023年底,徐州被观测到的野生动物种类达326种,包含12种一级保护鸟类和55种二级保护鸟类,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目前,徐州已经启动编制《徐州市野生动物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的调研工作,形成指导全市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点绿成“金”,实现绿富共赢

白露时节,贾汪区塔山镇福青葡萄种植家庭农场35亩葡萄已经售罄,葡萄架下套种的羊肚菌进入施肥阶段。

“今年葡萄每亩产量达4500斤、毛收入大概25000元。我去年底开始尝试在葡萄树下套种羊肚菌,每亩生产1100斤新鲜羊肚菌、收入超5万元。”农场主张树青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套种面积从4亩扩大到了12亩,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效益更大化。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条件,同时也孕育了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机遇。

近年来,徐州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探索绿色惠民新路径,培育绿色生产力。目前,全市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年产值近40亿元,拥有近40家省、市、县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又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美丽乡村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也在蓬勃发展。

沿着睢宁县岚山镇丁山村拾级而上,古朴的村落映入眼帘。村里新增了广场、百姓大舞台、篮球场、人工岛等设施,绿化率超90%。随着村貌提升,丁山村创新发展“旅游+”和中草药种植产业,近300亩菊花田和200亩白芷既是经济作物,又美了乡村环境,每年花期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还荣获了“第五批江苏省传统村落”等称号。

丁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荣胜算了笔账:每亩菊花可带来约7000元毛收入,每亩白芷收入约4000元。在旅游业与中草药种植产业带动下,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000元,同比增长13%。下一步还准备将旧屋改造成民宿,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把生态系统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出来,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实现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可持续转化,既是徐州当下正在做的尝试,也是徐州的必答题。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从增绿、补绿、护绿,再到点绿成“金”,徐州打好绿色牌,念响生态经,实现“生态绿”与“发展红”双赢,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奔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字 徐州日报调研组

编辑 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