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徐州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08-0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4-08-0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九顶山野生动物园迎来大批游客。 本报记者 孙博宇 摄

本报记者 张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徐州不断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新时代的文明长卷上用心描绘绚丽篇章。

文化基因深融城市血脉

立足“高品质文化街区、高效益商业街区、高颜值生态街区”定位,促进文旅商融合和人文烟火繁荣集聚,近日,《厚植文化底蕴 千年老街焕新生——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江苏省步行街改造提升典型案例被江苏商务官微报道,引发多方关注。

位于城市中心的户部山—回龙窝街区拥有2000多年历史积淀和300多年商业传承的城市文化记忆,经过多年的提升打造,街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2023年街区游客量突破54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2024年春节,街区游客接待量达到50万人次,五一假期游客量达到64万人次。”历数街区的闪亮数据,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文旅部部长解勇充满自豪。

每座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延续历史脉络,坚守文化传承,历史街区便是城市的灵魂。由户部山—回龙窝街区分别向南北延伸,便是一轴贯穿老城区文化遗存聚集区的“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发展,精心打造“彭城七里”特色品牌,文庙街区、云东街区、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改造升级项目陆续推出,注重文化品牌和IP符号打造,丰富中心商圈的文化内涵,“彭城七里”品牌吸引力显著增强。

“老旧小区的环境有了改观,文化气息更浓厚了,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让这里充满了乡愁的味道。”家住“彭城七里”中段千里巷的徐州民俗专家李世明感叹。

在全面了解群众对更新改造的意愿基础上,徐州历时一年编制完成《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和《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千年古城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历史文脉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徐州树牢“一盘棋”思想,串点成线、集线成网,布局“一轴一环两廊”空间,即徐州历史文脉轴、城墙景观环、故黄河生态文化廊、奎河生态景观廊,有效推动城市、文化、经济共荣互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心策划重点活动,持续丰富文旅业态,提升中心商圈能级,徐州在文化味、烟火气相交融中绽放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采。

文化底蕴助推经济发展

人文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以改革谋发展、激活力,徐州文化产业向“新”而行,活化资源,激发创新,聚力破圈,塑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把文化作为复合性创新要素融入经济活动,赋予各类产品文化内核,文化产业不断彰显澎湃活力。

今年3月,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此时,蛰伏一冬的《彭城风华》云龙湖夜游演出也迎来今春首场公演。来自全省各市的文旅界人士考察了徐州文化产业后又观赏了《彭城风华》,纷纷表示“徐州文旅业发展值得同行借鉴”。

秉持丰厚的城市文化资源,徐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断挖掘两汉文化、山水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内涵,完善要素配置,打造精品游路线,丰富旅游产品形态,在人文与经济互融中,让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徐州好景、徐州好物和徐州味道通过多渠道传播,擦亮了‘快哉徐州’‘国潮汉风’的品牌。”今年6月,市文旅集团参加了江苏省文旅厅组织的“水韵江苏”文旅推广活动,丰厚的徐州旅游资源和文创产品在日、韩受到民众欢迎。

徐州文化产业在开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应时顺势、守正创新,运用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转型升级日益加快。

“从陆地游园到海洋探秘,从人文观景到科技体验,徐州近年新建运营或升级打造的五大乐园,为八方游客提供了多彩的文旅体验,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国潮汉风·夜彭城’文旅品牌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互动性情景演艺、沉浸式文化展示为古城注入活力。”市文广旅局总工程师李扬介绍。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徐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稳经济各项政策,建立文化、旅游与金融共享共赢合作机制。2024年上半年,全市重点景区游客接待量为2667.21万人次,同比增长41.05%;游客消费总额110.86亿元,同比增长39.69%。

锚定“壮大文旅产业规模、提高文旅产业经济贡献率、成为全省文旅产业新增长极”三大目标定位,加大培育、支持骨干文旅企业,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徐州文旅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被释放。

文化供给温润群众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离不开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徐州以改革为抓手,涵养社会文明风尚,扩大城乡“文化圈”,以优质文化服务供给,培筑精神高地。

扎根群众,与时代共鸣,遍布徐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围绕“书香徐州”建设,徐州现已建成开放公共图书馆12个、167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273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振群众精气神。

今年7月,第七届淮海书展如约而至,17家参展书店通过主题出版物展销、公益读书会、名家讲座等系列活动,为市民奉上精神食粮。在凤凰徐州书城,市民孙先生捧着《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高兴地说:“用书展的优惠券买书,比平时便宜了不少。”

用文艺精品唱响主旋律,擦亮红色文化底色,以“徐工人”真实事迹为素材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攀登·攀登》精品巡演在徐州多家小剧场上演。徐州梆子戏、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也通过高雅文化,不断送戏到百姓身边,让百姓共享文艺繁荣发展新成果。

徐州文学枝繁叶茂、百花竞艳,近年,我市作家创作了《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田野上的歌谣》等40余部作品问世,邳州籍诗人王计兵诗集《赶时间的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荣获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

市作协于今年创新机制,设置纪实文学、网络文学等7个专业委员会,激励精品创作,推动人才培养,用文化引领风尚,用文学凝聚力量。“各专委会聚集了文学精英,发挥平台作用,激励精品创作,推动人才培养,力争把更多优秀作品写在徐州大地。”市作协主席方忠说。

从制定实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到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供给,到鼓励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实施艺术点亮乡村工程,徐州文化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步履不停,一路向新。

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徐州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中,努力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唱响徐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旋律。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