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江苏徐州:国家级试点!产融合作赋能实体经济
本报记者 王正喜 实习生 郝璐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国家级试点示范又传来喜讯,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五部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成为全国66个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之一。
试点城市将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产融合作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推动金融精准有效服务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作为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徐州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构建形成渠道多元、业态丰富、功能齐备、灵活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引领、自主可控、集群集聚、高质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引导产业与金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
“在徐州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具有较强的产业、金融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带动示范作用。”徐州市工信局投资与改造处处长魏晶对记者说。从产业基础看,徐州是老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近年来,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全力打造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343”创新产业集群,成效比较明显。2023年徐州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连续3年实现位次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徐州已形成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业并举,内资、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全市目前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保险机构79家、证券分公司6家、期货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2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3家、融资租赁公司6家、典当行19家、商业保理2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1家。2023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864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位居全省第四。
徐州产业和金融业合作良好,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地方征信平台有效运转,省内率先建立企业金融顾问制度,建立全省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徐州市连续获评国家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产金聚合、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工作,有利于构建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也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积累经验。
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不求面面俱到,重点是结合地方实际,紧贴产业链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营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积累有益经验。
按照《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徐州市产融合作试点,首要目标就是要打造淮海金融集聚中心。按照“一楼宇、一定位、一方案、一特色”,培育打造金融服务大厦、数字金融大厦、碳金融大厦等主题楼宇,加快集中金库、股权交易中心、碳资产交易平台、数字人民币实验室等设施平台建设,完善金融生态。
其次要金融助力,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强市。围绕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探索建立“政府部门引导+龙头企业牵引+高校院所参与+金融机构赋能”工作联盟。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加强金融要素投入供给,提供好结算、融资、担保、上市辅导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抢抓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重大机遇,徐州还要统筹完善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优化运营深交所徐州路演中心、上交所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淮海分中心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徐州服务基地,打造专业高效上市(挂牌)孵化平台。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培育一批总部型、龙头型、国际化企业,做优做强上市公司“徐州板块”。
根据《试点方案》,徐州还要加快构建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聚小聚微,建立健全金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丰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效,“一链一策”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争取金融支持政策红利惠及更多中小企业。
为加大产融信息对接共享,徐州将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强化部门协同发力,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将线下日常申贷、放贷、还贷等工作网络化、数字化,破解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编辑:宋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