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本报记者 鲁冰 龚严巍 李薇薇 武佩剑 胡明慧 张雷 通讯员 顾士力 范洪香 王传海 胡昌辉 王兆廷
统筹:本报记者 蔡思祥
绿意盎然的农田整齐划一,现代化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大型农机在田野间轰鸣……近年来,徐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农田。
去年,徐州粮食产量达101亿斤,实现“二十连丰”。连年丰收的背后,“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祥介绍,目前,徐州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15万亩。今年还将完成3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新增国债项目建设任务,确保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以上。
近日,记者走进我市多个高标准农田连片区,破解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密码”。
零碎散 变身 大块田
在睢宁县邱集镇王宇村,一片片农田规整平坦,配套完善的灌溉设施一应俱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显成效。村党总支书记王腾介绍,过去这块土地由众多农户分散经营,田块零碎,道路不畅,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都不尽如人意。
“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水泥路、防渗渠、涵洞等修到了田间,原本的‘烧饼田’变成连片田,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都可顺利开进宽阔、平整的田间作业。”王腾说,通过土地整合、小块变大块、平整土地等措施, 曾经的低产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高产稳产的“金土地”。
邱集镇新闸村种粮大户李月辉高兴地说,因为高标准农田逐年增加,他承包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为了增加收入他还购买了烘干机,“水稻亩产能达1500斤左右,保守估计今年收入近30万元!”
“在农田建设中,我们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积极推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邱集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邱集镇已累计完成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16个村平均粮食产量亩均提高50公斤以上。
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今年新沂小麦总产量达3.8亿公斤,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
据新沂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赵夫利介绍,今年4月中旬以来,经新沂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各项目区已完工的单项工程进行实地取样、检测后,初步统计,2023年度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5.69万亩,在马陵山、新店、棋盘、港头、合沟、时集、高流等7个镇的10个项目,已建泵站28座、防渗渠74公里、水泥道路111公里,建设桥、涵、闸、拦水坝、渡槽等渠系建筑物2304座。
在新沂市棋盘镇官沈村一处已建好的高标准农田里,村民曹步升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田地多在丘陵山区,过去用水比较困难,现在高标准农田对农田灌溉和日常出行非常有利。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现在一亩地每年至少能增收200斤。”
一笔笔小账汇聚成大账,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动力。据了解,新沂市已形成规模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4个、粮食高产示范区22个,新增旱改水3.5万亩。依托高标准农田,新沂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沂特色的“综合发力、规模推进、高效集约”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推动粮食生产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传统型 迈向 现代化
今年夏收期间,徐州广袤田野上,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智能施肥打药无人机、无人收割机等高科技农机装备大显身手,实现了农机的精准化、标准化和智能化作业。据统计,今年徐州小麦机收率高达99.6%,让众多农民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农业生产从“依赖经验”转向“依靠科技”,智能化、机械化成为徐州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亮点。
“田边修了沟渠,旱能灌、涝能排。各种农业机械可以轻松下田到地头,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我承包的600多亩小麦今年亩产达600余公斤,比往年增收百余斤。”在沛县栖山镇,种粮大户王建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除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蓬勃兴起。栖山镇建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土地经营模式,在有效补齐现有短板的同时,持续带动地方种植户增收致富。仅栖山镇石楼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实施联耕联种,通过土地的集中管理,每年可为村组农户增加收入近15万元。
截至目前,栖山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3.26%。据了解,栖山镇正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推进总投资3119.5万元的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补齐镇域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赋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集高效间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于一体,不仅解决了大豆和玉米争地的矛盾,还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良好效果,综合效益显著。
在丰县张楼村高标准农田里,一台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正穿梭其间,有了高标准农田,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精准高效的作业模式令人赞叹。
据了解,近年来,丰县通过全地域推广、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积极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截至目前,全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已经完成,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沃土 带动 农民富
“以前这条路又窄又洼,像这样的下雨天,别说车了,就是人走都费劲,现在好了,这里的路、渠等设施都搞好了,我这一车就把上午所需的材料拉齐了,方便多了。”7月10日一大早,徐州市粒粒金种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权苏龙驾驶着一辆载着化肥、无人机等物品的农用三轮车,通过新修的机耕道,直接把车开到地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走进铜山区房村镇房村村5组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机耕道犹如白色飘带点缀于田间地头,沟渠里的闸门和涵管分布有序,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据房村镇副镇长张勤敏介绍,铜山区房村镇尚王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治理面积0.6万亩,总投资1200万元,涉及房村镇尚王村、房村村、温刘村3个行政村。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这里的土地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项目的建成使用,有效解决了百姓在农业生产中灌溉、通行等急难愁盼问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方便了物资运输,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今年刚收获的小麦每亩有效穗50万穗以上,千粒重40克左右,亩产1200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你看看这秧苗长得多带劲,又将是一个大丰收。”顺着权苏龙手指的方向看去,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正随风摇曳尽情地舒展身姿。
高标准农田不仅让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房村镇的滴灌设备厂、农产品加工厂、蔬菜储存冷库、有机肥料厂等村办集体企业越来越红火,带动了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抗风险 拉动 产业旺
7月9日,记者来到贾汪区塔山镇塔山村,在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三五只白鹭悠闲踱步,绿油油的水稻秧苗笔直挺立。
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了10余年水稻、今年56岁的种田大户杨茂辉连连称赞。“以前我们农村可不是这样,田间小路全是土路,各种配套设施也不齐全,耕地、放水、插稻、收割都不如现在方便。”杨茂辉说,现在不用搬机器、铺水带、堵口子,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就能轻松实现农田用水“自由”。
“稳产增收,离不开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杨茂辉感慨,前段时间天气干旱,水稻灌溉用水需求较往年增多,多亏了高标准农田的“硬实力”,保障了农田的用水需求,为水稻稳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田灌溉在过去是一件让农民很费力、很头疼的事情。为解决这一难题,去年以来,塔山镇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泵站5座、水闸5座、箱涵3座、过路涵31座、渠涵18座,铺设田间水泥道路14.8公里,至此全镇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95%。”贾汪区人大代表、塔山镇农技中心主任吴振说。
近年来,塔山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打造3.2万亩稻米种植标准化示范区、2.5平方公里稻米加工物流集聚区和4万亩复合产业化示范区,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的稻米特色产业集群,优质稻米农业产值达0.93亿元,稻米加工业产值约3.37亿元,并建成年产20万吨大米的“张场米业”和年产10万吨大米的“禾香源米业”等稻米加工型龙头企业,该镇超过3万亩稻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从寸“土”必争,让“小田”变“大田”,到“智慧”加持,让粮田变良田,再到修护并举,实现耕地“扩容提质”……去年以来,徐州扎实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成立工作专班,进行包挂督导,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单位检测,对全市高标准农田开展全方位“体检”。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工程建设质量生命线和安全红线,贯彻高标准农田建设‘硬七条’,严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关口,压实各方责任,落实加强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参与单位信用监管等各项举措,强化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构建高效建管体系,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管好一块,并长期发挥效益。”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处处长张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