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贾汪:“马庄现象”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坚持走“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富民”之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贫穷落后的苏北农村建成了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实现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现象”。
“六个三十年”塑造精神新风貌
7月1日上午8点,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马庄村举行了每月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全体党员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据了解,马庄村每月的升旗仪式如今已经坚持了三十六年,与之同样坚持三十余年的还有马庄民兵、金马之声、马庄农民乐团、春节大联欢、敬老尊贤。 三十多年来,马庄村坚持文化立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庄精神”。
入夏以来,马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发挥马庄民兵、金马之声、马庄农民乐团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贾汪草根秀——“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纳凉晚会、暑托班培训、露天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自娱自乐、自编自演,让文娱活动有温度、有文明、更有“烟火气”,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秀出了精气神,扮靓了城乡风景,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到过马庄的人,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村民的良好精神风貌,爱党爱国、乐观进取,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邻里和谐。在马庄,每个村民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村民的修养,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村民从内心深处流淌出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而这些良好精神风貌都离不开马庄村一直延续至今的“六个三十年”和文化立村的坚守。
“积分制”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活力
“这些积分是我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的,刚刚兑换了洗衣液、牙刷、牙膏,别提多实用了。”马庄村7组村民、“十必联”志愿者张理想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除了在“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村晚演出、“五星级干净人家”评选活动中表现突出,还积极参加公共空间治理、公用设施维修等志愿服务,是村里出了名的“积分达人”,每次谈到村里的“积分制”,他都赞不绝口:“老百姓既能参加娱乐、文化活动,还能得到经济实惠,真好。”
2023年3月,马庄村建立了贾汪区首个积分超市。超市以家庭档案积分为基础,以“全家福”系统和电子积分卡为媒介,实行“一户一卡、一分一元、一月一兑”管理,对好人好事、先进优秀进行积分,对不良行为进行扣分,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积分管理—积分兑换”闭环运行,可在“百姓积分超市”进行换购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在积分制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马庄村民行动起来,主动参与村集体活动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不仅让村民更有积极性和获得感,还成为比学赶超的新舞台。马庄村党委委员孟辉告诉记者,村里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积分超市商品采购,引导村民从“要我参与”变“我要参与”,让文化兴村之路走得更稳。2023年以来,村里累计发放积分卡182张,赋分3.2万余分,兑换2.8万余分。
“积分制”让群众在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中体悟了美好生活,提高了自身素质。下一步,马庄村将不断完善积分兑换制度,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进去,让小小积分卡汇聚助推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能量”。
“小香包”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仲夏时节,马庄香包文化大院里,弥漫着阵阵中草药香,“绣娘”们穿针引线忙得热火朝天。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这里多了许多前来学习香包制作的人,既有本地村民,也有外地人。参加全国各地展销会、和中国黄金联名、与百年老字号粽子品牌诸老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仅1-6月份,马庄香包销售收入就达到了800.6万元。
新市场的不断拓展,随之而来激增的订单让马庄除了在本村和周边村庄招聘“绣娘”外,还将香包订单带到了老矿街道五号井社区、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残疾人之家、青山泉镇房上村等地,接下来还将在全区拓展二十多个村,让香包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告诉记者:“现在又做了一个新项目,成年人穿的虎头鞋,订单也很大。下一步将加大培训力度,只要是附近想学的,都可以到马庄免费培训,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把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如今,马庄香包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马庄村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不冒烟”、农文旅融合、优化生态的特色产业。如何复制推广其发展模式,探索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贾汪区不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贾汪区在复制推广马庄香包产业发展经验时,深入发掘各地乡土文化资源,多次举办锦鲤文化节、煎饼非遗技能大赛、“赏石榴花 品跑山鸡”特色美食文化等活动,通过“村集体领办,能人引领,干部带头、农户融入”等方式,让文化产业沾着泥土的气息,更接地气,不断开辟乡土文化产业新路径。
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贾汪区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文化振兴的“软实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实现“两个文明”比翼齐飞。
编辑:宋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