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加法”壮大村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徐梦婷 通讯员 谭彬彬
村集体的“家底”厚起来,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庄的“颜值”高起来……在睢宁县官山镇,乡村振兴美好图景不断呈现。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官山镇锚定农业重镇目标,勇挑大梁,紧紧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攻坚破题,做好产业加项目加土地“三道加法”,因地制宜拓宽增收渠道,跑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绘就村集体经济增收新“丰”景。
管好“软黄金”
走出产业带动型路子
让小秸秆变身“软黄金”,官山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探索出了一条以秸秆基料化利用为主导,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补充的秸秆综合利用道路,让过去令人犯愁的“生态包袱”成为抢手的“金色财富”。
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镇党委探索建立起“镇农业公司+秸秆收储中心+村合作社”一体化秸秆收储运销体系。由镇级农业公司“打头阵”,实体运作秸秆收储中心,牵头做好全镇小麦秸秆的集中存储、统一看管、市场销售工作。与此同时,各村党总支领办的合作社全面参与,设置村级秸秆集中收储点,全面吸纳农户的秸秆,将收储来的秸秆集中打捆、运送、码放、存储,并统一看管、调运。今年夏收,预计全镇秸秆收储量2.72万吨,交付企业使用后,能够为村(社区)集体带来15万元的经济收入。根据各村合作社实际收储的秸秆量,按照比例分配收益,直接打入村级账户,作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
用好“小空地”
走好项目支撑型路子
闲置空间变身“致富仓”,村集体经济才能焕发新生机。岳店社区通过“万企联万村”工程以及标准化厂房租赁、渔光互补、温室大棚、河滩地发包、阳光多肉温室等项目获得收益,预计今年可突破90万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官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牵头,结合第三方三资核查,对全镇坑溏水面现状进行逐一分析,将辖区内老龙河、新龙河、白马河、潼河两侧河滩地进行回收,统一交由村级管理,收取60%的承包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结合本镇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官山镇紧盯矿山治理区、低效用地、闲置厂房等地方,通过政策支持、协调转让、项目引入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各村(社区)采取发包、租赁、合作开发等绿色发展方式,有效整合农村存量资产、自然资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值。
种好“巴掌田”
走实土地经营型路子
农田染新绿,水稻插秧忙。作为官山镇“小田变大田”先行先试村,眼下曙光村迎来了水稻种植的忙碌时节。
曙光村采取“以组推进”的方式,目前已完成“小田变大田”4000余亩,占全村田块面积70%。其中,溢出土地300亩,户均面积增加了0.5亩,土地地块也由3600块缩减到600块,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有力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土地承包价格由500多元一亩涨到900多元一亩,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万多元。
方向明确,发展才有路。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经营水平,今年以来,官山镇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以保障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小田变大田”的基层实践,不仅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也让土地“流”出了活力,“转”出了集体经济增收的好路子。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如今的官山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释放。下一步,官山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赋能添彩,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