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废秸秆变新资源,“生态包袱”妙变“金色财富”
本报记者 蔡思祥
为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弃置污染环境问题,促进秸秆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今年以来,江苏徐州一体化推进小麦收割、秸秆收储,让过去犯愁的“生态包袱”离开田地,成为抢手的“金色财富”。
在邳州市铁富镇张庄村的一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打头开进成熟麦田作业,紧随而上的是搂草机,将田间杂乱的秸秆迅速归拢,打捆机快速把整理后的秸秆收入“囊中”,经过粉碎、除尘、压实,从机尾“吐”出一捆捆大草墩。种植户王昌恒看着干净的麦田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小麦收割、秸秆收储、玉米播种一体化进行,这边小麦一收完,那边秸秆打捆机就来了,全部收拾干净,我们下午就可以播种玉米了。”
经过秸秆离田,收获后的麦田平整干净,为夏种打下良好的基础。据了解,这些秸秆将被集中运往生物电厂、饲料加工等企业,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邳州市铁富镇农技中心主任冯仰增介绍:“铁富镇小麦总共是40300亩,全部秸秆打捆综合利用。一亩地能打一捆,一捆的重量是700斤,一亩地能增收10元。”
在丰县宋楼镇王岗集村收割后的麦田中,经过搂草机、打捆机配合作业,原本杂乱零散在田间的秸秆变成了一捆捆圆柱体草垛,草垛将被运输车运出农田,再送到生物质热电厂加以利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燃料化利用是秸秆变废为宝的一个重要途径。丰县宋楼镇引进的总投资近3.3亿元的生物质热电项目投运后,不仅让秸秆及板材废料变身为“金棒棒”,还能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该项目主要处理农林废弃物(农业秸秆、修剪树木枝条及板材废料),年处理能力将超过30万吨,项目达产后,年发电量22500万kWh,年供热量888160GJ,年节约标煤约10万吨,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25万吨,是集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整个宋楼镇甚至全县的秸秆、废料都可以充分有效利用,不仅把农村废弃物治理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上来了。”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年来,徐州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完善秸秆收储体系,探索形成了秸秆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秸秆收储中心及临时收储站点1300余处,秸秆收储能力达150万吨,秸秆收储运体系已覆盖全市全部涉农街道办事处。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