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紫庄镇集体经济增收法宝

2024-06-2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6-2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张雷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贾汪区紫庄镇的吴窑秸秆收储点,看到一辆辆装满秸秆的运输车排队过磅、卸车、码垛,井然有序,院内一捆捆秸秆堆放整齐,远远望去宛如一排排小山。

“今年,我们村的小麦平均每亩地可以回收400公斤秸秆,秸秆制作成饲料进行销售,每吨可以卖到300余元,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谈起秸秆收储饲料化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紫庄镇吴窑村党支部书记张胜丰细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头肉牛育肥大约需要5吨饲料,其中小麦秸秆1吨半到2吨,以今年每亩麦田收储的秸秆计算,一头牛就能吃掉3到5亩麦田收储的秸秆量。

秸秆如何变成饲料?张胜丰介绍,秸秆经过撕碎机处理后,被传输带运到压碎机内压碎,并高温消毒,再经过物理压缩后,成为一个个饼干状的立方体,最终被打包装车。在“利用”上下功夫,在“增收”上做文章。“我们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牛羊的口粮’,销路不愁。”张胜丰说。

吴窑村秸秆收储饲料化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是紫庄镇党委政府在加大秸秆还田力度的同时,让秸秆变废为宝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紫庄镇,每到“三夏”生产,收割过的田地里随处可见秸秆打捆机往来穿梭,机身后留下一捆捆长方形或圆柱形的秸秆捆,一辆辆四轮车紧随其后,随即对打好的秸秆捆进行装车清运。秸秆打捆回收利用成了该镇“三夏”生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往小麦收割后,秸秆处理是最让人头疼的事,要花不少财力和物力。现在收储秸秆的大户,带着机械来地里,直接把秸秆打捆回收,还不收我们任何费用,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在紫庄镇徐台村张英子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张德胜蹲在地头,一边讲述秸秆处理方式,一边查看麦茬和秸秆,“留茬10到15厘米左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今天收完,明后天就能贴茬翻土了,农时一点也不耽误。”

在该农场刚收割过的麦田,只见一辆辆搂草机、秸秆打捆机穿梭在田间地头,随着秸秆打捆机驶过,在隆隆的轰鸣声中,机器“吃”进麦茬,“吐”出一捆捆秸秆,等待运往秸秆收储点。同时,秸秆打捆机所过之处,麦地被剪成了“平头”。

“今年小麦颗粒饱满,丰产丰收,秸秆也很壮实。”张德胜说,通过镇党委政府宣传引导,农场收割完小麦后进行了秸秆离田。“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机器把我们的土地进行了一遍深翻,从费用节省以及后期管理来说,大概能够有个30%左右的成本减少以及盈利增长。”张德胜说,“今年我们这麦收的秸秆都转运到吴窑秸秆收储点进行处理,这大大节约了人工和时间成本。”

记者了解到,吴窑秸秆收储点是由徐州康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该公司也是吴窑村“党建引领+支部领办”经营模式的综合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次生动实践。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秸秆已不再是废弃物,而是重要的资源。“去年,我们收储农作物秸秆2000吨以上,其中收储小麦秸秆420吨,水稻秸秆1063吨,大蒜秸秆600吨,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张胜丰喜滋滋地说,“昔日让人烦恼的废弃秸秆,现在成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