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以“关键小事”成就“民生大事”

2024-06-1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6-1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整洁有序的垃圾分类收集房。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陆铭

垃圾分类不仅是关系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到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民生大事”,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健全,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成效、城市环境品质均得到全面提升。

解决“垃圾桶围楼”难题

2020年3月,我市市区开始推进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7个月时间就完成居民小区收集房建设,快速、有效解决居民小区“垃圾桶围楼”等难题。2020年12月1日,《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垃圾分类在我市正式进入“法治”时代。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设完成垃圾分类收集房5000余个,配备可回收物运输车、有害垃圾专用车、厨余垃圾运输车270余辆,建成6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7个有害垃圾暂存点、32个厨余垃圾驳运点。市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零填埋”,每天焚烧约3000吨,餐厨废弃物、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实现协同处理,每天处理约560吨。

家住泉山区永安街道北村社区的居民张侠说,以前社区每个单元楼前都有一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都是一个污染源,尤其夏天的气味和蚊蝇让大家难以接受,“垃圾分类实施后,垃圾桶统一放到收集房,有专人管理了,小区环境大大改善,老百姓投垃圾时多走几步路也值得。”

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前我市环卫工作的重点是“你丢得少,我扫得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以来,这种观念已经实现了从“丢得少”向“分得好”提升,说明市民的文明素质在不断地提升,这也正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

用“关键小事”成就“民生大事”,改善的是人居环境,提升的是老百姓的文明素养。

通过“拆小改大”“由散变整”“加固升级”等方式,稳步推进居民小区收集设施便民化改造。根据不同的居民小区,建立以“三定一督”为主,上门收集、移动收集等多种收集方式为补充的垃圾分类运行管理模式。

为消除居民对“混收混运”的误解,按照“桶车同色”原则,市级统一设计确定收运车辆外观,便于市民监督。将四类生活垃圾收运时间、频次、主体等信息在每个收集房进行公示,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同时将分类收运纳入市民有奖举报实施范围。

在市区建设8处宣教基地、100余处街头宣传阵地、5.02万处单元楼宣传阵地,利用街头绿地、口袋公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在住宅区打造一批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垃圾分类主题小区。

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

作为纳入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我市上下按照“党建引领、系统治理,共建共享、协同配合”原则,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居民分类习惯逐步养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打造了一批国家、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点,大马路小学、徐州市中心医院被评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重点单位,求是小学、贾汪机关事务保障中心被评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重点单位;市级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入选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

结合地方实际,总结出一批具有徐州特色的经验做法。市区“两驳一运”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多次在省级平台推广;鼓楼区黄楼街道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建设成效明显;鼓楼区万通社区垃圾分类“一日引导员”志愿服务活动,泉山区金山“五合一”垃圾分类综合应用中心、管道二公司社区“一领三动”(党建引领、社区主动、企业联动、家庭行动)社区垃圾分类新模式,徐州经开区金苑社区“四有”(有体系、有项目、有行动、有管理)垃圾分类治理文化,徐州求是小学“爱心义卖”等垃圾分类品牌逐步打响。

2023年6月底,我市成立“徐州市生活垃圾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围绕垃圾分类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400余场,铜山区打造了“物以类聚—创秀美铜山”青年志愿活动品牌。2024年4月,我市组建了包括大学生、执法队员、社区书记等140余人的市垃圾分类讲师团,面向社会提供垃圾分类“送课上门”服务。

在住建部202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徐州位列第一档次,助力江苏省垃圾分类排名实现进位。

2024年3月12日,省领导对徐州市垃圾分类推进情况作出批示,指出“徐州垃圾分类一些做法可以推广”。

垃圾分类,徐州就这样成为榜样。

垃圾分类短板待补齐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短板。只有创新思维、继续攻坚,才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从“好”向“优”提升。

目前,我市居民垃圾分类习惯还未普遍养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具体体现在“源头自主分类”成效不明显等方面。按照《条例》规定,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行管理责任人制度,但就目前履职尽责状况而言,相关责任人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以物业服务企业为例,《条例》规定的日常管理、设施设置、宣传指导等义务履行不到位,部分物业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不明显。根据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需要,我市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39个部门,并建立了责任清单。但就目前的推进实效而言,“管行业管垃圾分类”机制仍需加强,相关行业部门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在回收利用上下功夫。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地制宜,着力抓好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加快建立覆盖可回收物收集、运输、再利用等环节的全流程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与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两网融合”,促进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

继续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坚持奏响“垃圾分类就是低碳生活新时尚”最强音,加强教育引导,持续保持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加强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引导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营造浓厚氛围,继续推动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商超、进宾馆、进窗口……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宣传实效,加强“一对一、面对面”宣传引导,让居民听得懂、记得住、能认同。抓早抓小开展校园宣传,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教育实践。

继续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坚持上下贯通、协同联动,落实主体责任,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垃圾分类生动局面。

继续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大力推进探索创新,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垃圾分类示范样板,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案例。

继续行进在追逐“新时尚”的路上,徐州,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