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街道的资源化利用
|
本报记者 李薇薇
6月9日,芒种时节,沛县大屯街道2.3万亩小麦收获结束,田间的小麦秸秆经过搂草机、打包机的作业,变成了一捆捆草垛,运输车辆穿梭在田间,把草捆运输到秸秆仓储点。
“三台捡拾打捆机全部上阵,连续作业完,还要去其他乡镇。”一位身体硬朗的中年男子正忙碌地在田边指挥着,说着一口闽南普通话。他叫叶天才,今年63岁,经营着一家秸秆收储企业,每年小麦的收获季也是他“满载而归”的时刻。
叶天才是福建漳州人,多年前来到沛县经营秸秆回收加工企业。如今,他和全家人都在沛县定居。
叶天才一边指导工人操作一边笑着说:“进口的捡拾打捆机每台价值300万元,打出的草包一个有400公斤,我的公司里还有8台普通打捆机,每年这个时候都忙不过来。”
叶天才占地130亩的秸秆收储点就坐落在李集社区一处麦田附近,每年小麦收获季,这里就变得格外忙碌。一台一台满载的运输车将打包成卷的秸秆送进收储点,码垛机将打包好的秸秆码放成垛,远远看去,就像一根根摆放整齐的“金条”,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这每个草垛有200米长。”叶天才指着草垛说,“我这个收储点占地130亩,能收储1.5万吨的秸秆,除了这个收储点,我们在杨屯、沛城、汉源、胡寨等地还有4个收储点。从5月29日开始收储沛县各地的小麦秸秆,这一季,5个收储点预计能收储小麦秸秆约2.6万吨。”
“这些秸秆,在农民那里没什么用,但在我这里,它们都是货真价实的‘金条’!” 叶天才介绍道,这些秸秆经粉碎除尘工艺后,将被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同的企业、用户使用。
收储点内,工人们将拆包的秸秆放入机器的入口,一个个方形的草包便从另外一边的出口掉落出来:“这台机器是撕碎机,一小时能加工草料16吨左右。”
“我们的秸秆不仅供应本地,还销往内蒙古、武汉等地。”叶天才说,“它们在那里可是大受欢迎!”叶天才深知秸秆的再利用对于环保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他积极与养殖、造纸、培养基料、能源发电等企业合作,每年这个时候来找他谈业务的客商也是络绎不绝。
“秸秆按照等级高低不同被送往不同行业,实现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发展。我们每天都要发好几车货,都是全国各地的客户来订的。”草场的负责人李经理说。
“叶老板,这批秸秆的发货时间定了吗?”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客商刘先生急匆匆地赶到收储点,他购买秸秆主要用于牛羊的养殖饲料。
“这批秸秆质量很好,我很满意。”客商刘先生说。
与客商约定了发货时间,叶天才又匆匆赶回去准备储存秸秆的仓库了。
“我们始终把小麦秸秆离田作为‘三夏’工作的重点,围绕实现秸秆利用‘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目标,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稳定和提升。”大屯街道农技中心主任说。
近年来,沛县积极推动秸秆资源多途径、多层级、高附加值利用,做好秸秆离田利用工作,切实巩固南四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沛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闵庆崇表示,今年沛县对南四湖入湖河道及国省考断面1.5公里范围内的小麦秸秆实施全面离田收储,目前全县20万亩收储任务已全面完成,收储后的秸秆主要用于饲料化、能源化利用等方面,让秸秆“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