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向“绿”逐“新”,打造新质生产力绿色新引擎
今天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第10个中国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徐州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今日起,本报聚焦美丽徐州建设的特色实践,推出《大道所向 逐绿而行——202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巡礼》系列特刊,鼓励更多企业单位和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是美丽中国最鲜明的底色,而新质生产力就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生产力。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整体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这个世界环境日,让我们一起解读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涵,看徐州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
以绿色制造为抓手
0至5毫米、5至10毫米、10至25毫米……初夏的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成吨的建筑垃圾经过“两级破碎+三级筛分+风选”处理,形成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可重新用作公路、厂房建设的垫层或者免烧砖的原料,品质好的还可用于混凝土的生产。
如今,垃圾分拣处理行业正在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新方向。“我们把建筑垃圾收过来,变废为宝,最后再让它们回到工地、建筑上,形成产业链。”建筑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陈红胜告诉记者,目前中心具备一年100万吨的垃圾处理能力,包括装修垃圾和拆除垃圾。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徐州以发展绿色制造为关键抓手,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形成和完善绿色低碳供应链。
在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颗粒硅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车间,AGV自动搬运小车穿梭于炉台林立的车间,代替人工转运颗粒硅料。偌大的集控中心,4名操作人员紧盯大屏,对近百台单晶炉的实时数据进行监控、分析与调度。一粒粒绿豆大小的颗粒硅流进装料桶,经过熔化、拉晶、切片等工序,源源不断地输向下游电池片企业。在这里,每10万吨颗粒硅可减排二氧化碳500万吨,相当于减少300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绿色经济与社会责任的新引擎。我市在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同时,正在构建以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构建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
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任务为引擎,市生态环境局累计组织12家企业申报并获评全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同时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广“EOD”“环保贷”“环保担”等支持政策。2023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项目共计30个,我市占1/6,拟融资百亿元。目前,全市累计已有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国家级绿色园区,48个省级绿色工厂、1个省级绿色园区。徐工6个型号的产品进入国家第一批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江苏星星冷链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近日,位于贾汪区徐州工业园区的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该公司中标国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48000Nm3固态储氢装置,这是钛系固态储氢装备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
钛系固态储氢装置具有本征安全、供氢压力稳定、系统效率高、循环寿命长、供氢纯度高、储氢密度高等特点。中电工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安绿氢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计划安装50套PEM制氢设备和36套碱液制氢设备,制氢能力可达每小时46000Nm3,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混合制氢项目,实现了6项国内首创技术和3项国际领先技术,被国家电投评为绿电转化产业的标杆项目。”
发展绿色生产力,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新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在铜山区利国西马山露天废弃矿坑和镇北铁矿地下空间,即将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上下水库为平原地区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开辟了新路径。去年8月,该项目被列入《江苏省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建成后年可节约系统耗煤量2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0万吨、二氧化硫0.34万吨、氮氧化物0.14万吨、烟尘0.16万吨。对于缓解江苏调峰需求、构建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打造“矿地融合样板”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含绿量”?市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整合各类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数据、环保监管业务数据,构建了覆盖市、县、街道三级环保数据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和应用体系,在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公共大数据优秀成果”。为实现大气污染精准管控,去年底又启动涉气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远程质控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并有效杜绝数据弄虚作假。至今年3月,徐州经开区、铜山区、贾汪区质控项数合格率均提升至95%以上。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子才能迈得实、走得稳。徐州将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源”,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徐州作为省内经济大市,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勇扛重担、勇挑大梁,全力服务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5月31日,在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介绍,我市前瞻性谋划了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5个产业是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此外还谋划了零碳负碳、前沿新材料等若干前沿性未来产业,一体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积极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以和谐共生为导向
清淤河道5220立方米、清表557米、刷坡1162米、开挖土方700立方米,在京杭大运河支流徐州经开区段,投资8000多万元的水生态修复项目基本建成,建成1.7万平方米生态浮床、17台太阳能喷泉曝气等设施。一处景观怡人的湿地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了茶余饭后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改善水环境,徐州生态环境部门不遗余力。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调查与健康评价,实施“黑臭水体整治”等专项行动,新增设立28个市级考核控制断面,每周一次水质监测,连续三年开展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深入推进工业废水治理、推进尾水人工湿地建设……
久久为功换来一城碧水——2023年徐州44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分别为94.1%和97.7%,改善幅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南四湖流域14条通湖河流水质改善率、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3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部实现100%。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徐州正在绿水青山间笃行不怠书写答卷。
“2021年到2023年,我们野鸟会在徐州境内观测到的野生鸟类从264种增加到了326种。”徐州野鸟会会长陆宏介绍,这326种鸟类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共有67种,其中一级保护鸟类12种,二级保护鸟类55种。
这些鸟儿不只是过客,更是徐州这片绿色家园的荣耀徽章。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在江苏省发布的2023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中,我市从第10位跃升到第5位。今年底,全市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将全部完成,我市将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林木覆盖率达到32%,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全市培育绿色工厂30家,初步形成绿色发展示范带动效应。力争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进一步巩固徐州‘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地位。”徐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蕴含着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涵。
目标在前,责任在肩。
“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的生产发展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光普认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强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记者手记
绿色,让生态与经济共融
金腰燕、彩鹬、黄胸鹀,大批夏候鸟来到徐州度夏;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打造一座座绿色工厂;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风光互补, 让“绿色试验田”遍地开花……从产业园区到高新技术企业,从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到绿地公园,新质生产力“绿”意盎然,绿色发展的信心十足。
如今的徐州,生态资源、工业生产的绿色正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进入各个领域,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让生态的底色与经济发展的绿色交相辉映。
加快发展以绿色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下的迫切要求和主动抉择。我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VOCs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绿岛”项目建设、绿色润企行动等,引导企业提升环保意识,帮助企业拓展新增长点、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企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系统谋划、协同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人才、创新,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徐州正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未来产业布局,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向“新”出发,挺进新赛道,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振兴转型之路。
文字:甘晓妹 吴云
图片:刘冰 孙井贤 周杰 余明亮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