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企新质生产力,握实经济发展“稳定器”
“新质生产力”一词从2023年火到两会,成为热议话题,不仅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被列为国家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和实现社会稳定的使命,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者和稳定器的角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加快形成自身的新质生产力,对其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即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因此,国有企业应从科技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绿色发展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聚焦科技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技术转化与产学研结合,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应用转化。鼓励员工参与创新创业,设立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
引进先进理念,优化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国有企业可以借鉴市场化管理方式,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并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员工创新和改进。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效果。
加大人才引进,完善培养机制,打造“新质”发展要素。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此外,还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和外部交流,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拓宽市场渠道,打造优质品牌,形成竞争力、影响力。国有企业应积极拓展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市场份额,并结合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交流,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良性发展。
注重绿色发展,优化生产方式,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国有企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生产方式的应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公益事业投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还需要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为其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多方共同发力,实现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握实这一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推动国家经济向着“高质量”不断奋进。(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