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
本报记者 邬政 徐梦婷 王正喜 季芳 朱睿 刘玉慧
春天的脚步,总是格外明快。
时至清明,暮春的序曲响起,春日已过半程。
麦苗已挺起日渐茁壮的腰身;机器轰鸣跳动产业发展强劲脉搏;游人如织穿行街头巷尾。
放眼彭城大地,春风浩荡,满目生机:
新质生产力势头好,高质量发展动能足,新发展格局活力涌。
一年之计在于春。
4月6日,全市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4年工作推进会将召开。
奏响高质量发展春之声,时间里藏着怎样的美好,酝酿怎样的奇迹?
锚定高质量发展主题,奋跃而上的徐州如何为高质量发展作答?
向着春天进发,朝着目标行进,新的答卷正在书写。
与时间赛跑,用奋斗起笔,千万徐州人正在用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日新月异的创造,描绘着徐州未来的模样。
理念引领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
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关键一年,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经济承压下,创新引擎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看动力,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看活力,产业升级步稳蹄疾;
看潜力,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
绿色低碳转型,生态徐州的绿色写真见证生态之变;
飞鸟翔集,坐看万物共生绘就的生态和美画卷;
口袋公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无废城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一年,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树牢高质量发展“风向标”,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新征程上,徐州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步步把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创新引擎
产业体系向新向强
如期迈进万亿之城,必须把重抓工业、做强产业作为强劲引擎。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022年,徐州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了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徐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如今,“343”创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长成大树、连成森林、形成生态。
工程机械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低碳能源、高端纺织、集成电路与ICT、食品及农副产品等集群快速增长,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最新公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徐州排名第22位,比上一年上升1位,显示出“343”创新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越来越强。
向新、向智、向未来。新的一年,“343”创新产业集群企业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强化在价值链中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拥抱数字经济,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基础保障,坚决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担当,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项目为王
挺起发展“硬脊梁”
开阔的高洁净车间里,数字化生产设备光影闪烁,AGV机器人成群结对、来回穿梭……位于徐州高新区的卓曜高效光伏电池项目现场,率先投入使用的12万平方米主厂房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TOPCon光伏电池生产车间,仅AGV智能机器人就有400多台。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一期投资约42亿元,可年产TOPCon高效光伏电池12GW到15GW,预计2024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
重点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硬支撑”“强引擎”“动力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紧抓快干、真抓实干,持续掀起项目建设和招引热潮,一个个新项目先后落地,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忙、干劲足,一处处的火热场景春潮涌动,令人鼓舞。一季度,全市已落地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至50亿元项目13个,外资项目10个。至2月底,14个计划新开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开工8个,开工率57%,147个计划新开工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已开工106个,开工率50%。
以大项目挺起发展“硬脊梁”。今年,徐州还将推进实施22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年度预期投资233亿元,居全省首位。推进实施221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其中“343”创新产业集群项目200个,年度预期投资1049亿元。以全市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观摩为新起点,徐州各地正积极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持续加快走出去招商步伐,全力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集群效应好、示范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头马争先
区域协同万马奔腾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被写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这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笔,更意味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即将迈出新的步伐。
回眸,头马争先,万马奔腾。
锚定“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目标,在徐州牵头下,淮海经济区在交通、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深入务实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通车运行,徐州至淮北、徐州至宿州2条跨省际快速路建成通车,开通淮海经济区毗邻城市公交11条、日开行班线246班,“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创新驱动产业合作不断壮大。产业链、供应链纵深协作,深入园区共建、构建一体化要素市场。徐州科创圈纳入省“三大科创圈”,中国矿业大学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联盟。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取得新突破。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协同推进大运河、微山湖、骆马湖水环境治理,跨界区域联合执法互查形成常态化。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再上新台阶。16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住房、医疗等领域78项实现“同城共享”,建立健全各地医保业务联动工作机制,“淮海十城”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数据共享。
展望,“新”字起笔,合作共进。
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的独立板块,徐州正围绕贯彻“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的重大要求,高站位大格局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发展定位,以“头马”之姿,迈步奋蹄,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
敢闯敢干
争先进位强效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干部,重点在落实。放眼彭城大地,从建设工地到工厂车间,从科研一线到沃野田畴,处处是广大党员干部奋勇拼搏的身影。
在产业建设主战场,他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今年年初,徐州东方雨虹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8000吨高性能密封材料项目顺利在新沂实现“五证连发、拿地即开工”。“效率真的太高了,比我们预期开工时间至少提前两个月。”项目负责人徐婧激动地说。
该地行政审批局以企业“拿地”为时间节点,组织“拿地前”提前辅导、“拿地中”并联预审、“拿地后”快速联办,变“等地期”为“加速期”,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在创新发展最前沿,他们锐意进取、担当有为——
“我们带着科研成果考察了北京、济南等多个城市,但邳州专业高效、敢做善成的作风和融资租赁、人才补助、产业基金等组合政策最终让我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在2023年淮海人才峰会上,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江苏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帅分享了自己扎根邳州的创业故事。
科技以人为本,创新以人才为基石。徐州拿出最好服务集聚人才、最大诚意留住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充沛的人才资源。
在服务民生第一线,他们用心用情办实事、解难事——
泉山区柳新镇的幸福桥曾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桥,村民出行只能绕道而行。经实地现场考察,该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实施桥梁重建工程。“太好了,桥修好了,以后到镇上赶集、看病再也不用绕路了!”新桥村村民胡光运高兴地说。
面临着扛起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大使命,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务实进取,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敢为敢闯敢干的浓厚氛围激荡在每一位奋斗者的内心。
春来潮涌东风劲。
繁华都市,万家灯火传递温暖。美丽乡村,袅袅炊烟升腾希望。
百舸争流,唯有弄潮儿才能勇立潮头。风过隘口,只有奔跑者才能乘势而上。
风好正是扬帆时。
在时序更替中奔腾,发挥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作用,为徐州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乘着高质量发展东风,从春天启程,向未来进发,在奋楫争先里前行,驶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
编辑: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