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彭彭”之音
|
||
|
||
|
||
|
《“文”以载道》是由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一档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宣传特别栏目,它以徐州文物为载体,通过高校学者、文博专家的理论宣讲,展示徐州悠长的历史文脉、厚重的文化底蕴、璀璨的两汉文化,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滋润着的万象生活,接地气地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认识古彭徐州,让我们从探寻“彭”字开始。
本期向大家介绍出土于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的陶鼓、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珍藏的“彭城”铭陶钵。让我们了解汉字“彭”的由来,感受徐州在传承悠久厚重文化积淀的积极实践,感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奏响新时代“彭彭”之音。
徐州也称“彭城”,是大彭国的最先封地、发源地。
徐州人的祖先叫“彭祖”,探寻“彭”字的来源和“彭”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从“鼓”字讲起。
在距今4500—6000年之间的邳州大墩子遗址就出土了一面陶鼓。据《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参考历代方家注释,“鼓”字的词义和词性已经与今天大有不同,我们今天所言的“鼓”为名词,在古汉语中实为“壴”,大意是:农历春分前后,恰逢东宫苍龙(星宿)二月二龙抬头,春雷乍起,此时为仿雷音,掏空一段树干,上下蒙上兽皮,壴就制作完成了。如果有人手持木槌敲击,这就是“鼓”了。所以,那时的“鼓”字为动词,而敲鼓所发出的声音则是“彭”字。
彭城的“彭”字很古老,这个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后来的金文,是典型的汉字构型当中的象形文字:左边是鼓的一个造型,右边的三撇表示鼓发出的声音,所以它既是象形又是形声。
徐州之所以被称为彭城,是因为彭祖篯铿。作为大彭氏国的始祖,他被分封在这里,徐州也因此被称为彭祖故国。彭祖在这里带领徐州的先民开启了徐州的建城史,所以彭城的“彭”也象征着徐地先民辛勤劳作的铿锵脚步和创造文明的跫跫足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时候首先就强调了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意在突出中华五千年文明连绵不绝、不曾中断,并且在不同时期接连出现文明的高峰形态,呈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和世界其他文明不一样,比如两河流域的西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都出现了中断,而中华文明是连续性的。徐州的地域文明史也印证了这种连续性,徐州博物馆的诸多珍藏、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历史印记都呈现着接续连绵、生生不息的文明状态。
“彭城”铭陶钵就是见证。这件文物是在徐州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考古时,考古人员从战国至西汉时期地层中发现的,上刻率真朴厚的“彭城”二字,这是除文献记载外有“彭城”记载的最早的实物资料,这些承载中华文明的字或图从思想层面看一脉相承且传承有序。
这是我们今天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根脉所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如何传承好徐州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市委市政府也有了整体的布局。连续举办高端的汉文化论坛、大手笔打造彭城文脉(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这些都是亮点所在。
比如在老城区南北中轴线上凸显徐州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从北侧的黄楼到恢复建设的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回龙窝、户部山古民居、戏马台,再向南到云龙山、徐州名人馆,一线贯穿,串联成片,整体呈现了徐州的文化记忆。这也是徐州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积极实践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