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创新打造“田间劳动课”,上好农事教育“天地课堂”

2024-03-3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4-03-3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樊海涛 通讯员 佟校 摄

有的松土整地,有的用䦆头刨埯,有的抬水浇水,有的撒播种子……春分时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行知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小农场里忙着点种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现场一派火热的劳动景象。

在该校校园东侧有一块闲置空地,被开辟成了面积约400平方米的“躬行农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时令特征,适时栽种萝卜、白菜、小麦、向日葵等农作物。全程参与翻地、施肥、选种、浇水、养护、收获等一系列劳动实践体验,学生不仅感受劳动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磨砺心智,促进成长。

“民以食为天”。在劳动教育体系中,农事教育最接地气。重拾农事教育这一优良教育传统,让学生放下书本,走出书斋,奔向田野,既回应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徐州各地各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因地制宜创新课堂形式,积极探索中小学农事教育的实践路径,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聚焦“农事”

打造劳动教育的“天地课堂”

“2018年,我校利用校园空地,因地制宜开发了‘躬行农场’,三至六年级每个班级分得‘一分田’,每周开展一节劳动课,配备指导教师,班级的每块“责任田”都落实具体项目。”行知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梁艳说。

据介绍,该校结合国家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及小学学生实际,通过融入学科、课程引领、课题牵动三个路径,开展探究与实践劳动教育。学校秉承播种日、管理周、采摘月、收获节等时间点,安排相应的各类劳动活动,孩子们感受播种的期待与神奇,享受丰收的喜悦,体会“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

徐州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徐州市教育局深挖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在全市中小学生劳动任务建议清单中,每个学段的任务内容都涉及到农事教育相关内容。如小学一到三年级,能够识别常见的农作物,了解蔬菜的播种方法,尝试记录一种蔬菜、瓜果的生长、采摘过程;小学四到六年级,农村学校学生参与农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等,城镇学校学生尝试种植果蔬、花草;初中阶段,设置班级“植物角”、校园农场,从播种、养护到收获全程管理记录;结合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农耕劳动等。

近年来,徐州落实最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各校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课程设置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块。在各校生产劳动板块中,农事教育都占较大的权重。

精心筹划

让劳动出力流汗更走心

农事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体力劳动层面,还需创新形式与内容,让孩子们将劳动和书本知识结合,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全市各学校日益重视农事教育课的创新与拓展,形成了以校内劳动为主体,根据学段设定各具特色的农事教育主题活动。

记者在第三十五中学探访发现,求是楼前开辟出“扶轮小菜园”,种植甘薯、红薯、紫苏、辣椒、茴香等农作物;弘毅楼后建成“扶轮蚕桑园”,以桑养蚕、以蚕沙肥田。据悉,学校文创社的学生还用蚕茧、蚕丝做成各种工艺品进行售卖,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通过定期举办‘农事劳动小能手大赛’,为同学们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第三十五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兆峰介绍,学校围绕农事劳动PK赛、农产品烹饪与营养我做主、农业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三个方面设置主题,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体现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感悟,以此倡导劳动教育理念、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内涵发展“劳动最光荣”的学校文化,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打造了融合生活技能、农事体验、工具拆装、信息技术教育等主题课程的“少年农学院”“食育空间”“五育空间”,学生从中可以自由体验种植采摘、智能水培、面点制作等活动的奥妙和乐趣。

因地制宜 

破解农耕实践场地难题

“相关课程挺好,就是实践的地方有限。”师生们有了新的需求。徐州各级各类学校2400余所,在校生222万人,其中基础教育在校生185万人,全省第一,真正让师生们甩开膀子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农事教育,需要破解实践场地之限。为此,徐州多措并举,将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融合,探索农事教育协作发展的有效模式。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挂牌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以创新为引领,市教育局加大力度建设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基地课程研究,以考核促建设,促进基地全面发展。目前在9个县(市、区)建成10家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大部分基地开设涉农实践课程。

充分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旅游景点等集中进行体验式劳动教育。解放路小学近日将劳动课搬进城郊家庭农场,师生们走进80亩稻田,聆听农业专家专题讲座,认识各种农作物,挖红薯、刨花生、割水稻,体验劳动的甘苦,感受劳动的光荣;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大洞山万亩石榴园等生态景点,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养护等劳动。

充分发掘校园周边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场所。何桥镇中心小学结合其省级劳动实践类项目课程“田园实践家”,链接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果蔬创新培育基地、何桥镇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江苏省瓜蒌种植基地等,创建具有一定规模劳动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第三十五中学先后与铜山现代农业园、解忧公主桑蚕文化基地、汉王镇紫山艺术村等单位合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

充分依托科研单位、高职院校等资源扩大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市第一中学等9所中小学与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徐州市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签约,共建课后服务校外教育基地。市高级中学、市第三中学、青年路小学等学校与徐州市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联合各相关部门,开展主题农耕研学活动,已有4000余名学生走进田间和农作物实验室,沉浸式学习农业知识,感受科技魅力。

据了解,下一步徐州将努力把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劳动课教师队伍素质;编写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劳动课教材,建立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打造具有徐州本土特色的农事教育品牌等,通过农事教育让学生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