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标准”,建设“吨粮田”,这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树立全省标杆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曹跃军 王茜
初春时节,阳光冉冉,微风吹拂。江苏徐州沛县沛城街道李集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眼前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
平整的土地、畅通的道路、完善的沟渠,与麦田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典型案例的通知》中,沛县沛城街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光荣上榜的荣誉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新修建的道路笔直平坦,两旁的沟渠整齐划一,清澈的水流在其中缓缓流淌,为麦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让农民们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力量。
走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民们正忙碌着进行春季田间管理。他们有的在施肥,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检查灌溉设施。在这片绿油油的麦田中,还时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现代化的农机具在田间穿梭,忙碌地进行着各项作业。
在这里,过去的难题如路难走、渠不通等已不复存在。如今,农用车可以轻松地开进田间地头,灌溉渠道将水快速引流到每一片田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集社区高标准农田里一处“高标准农田智能监测功能区”引人注目。这个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农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查看农田的土壤、气象、病虫害等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李集社区党支部书记魏天义笑着说,智慧农田数字平台还为农民提供了远程管理、智能控制等功能,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了现代化的魅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大量零散地合并、平整、改造,建成便于机械下田耕作的标准化农田;通过完善农田水利等设施,将中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机械化种植不仅大大解放了人力、节肥省水,产量也比过去提高了很多。我家500多亩水稻全部颗粒归仓,平均亩产1300斤左右。”李集传宇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主陈修全高兴地表示,以前灌溉设施不完善,农田亩产上不去,经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平均亩产提高300多斤。“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正是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保证。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推动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有效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近年来,沛城街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建设。在沛城街道像传宇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敬国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这样粮食种植面积超300亩的种粮大户已发展到27家,像户屯农机、红旗渠这样拥有30台套以上农机具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达到8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良田、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
围绕田丰、水清、路畅、林美目标,沛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注重规划设计,在土地利用上更加科学合理。农田边的河塘可实现农田退水过滤后循环利用,做到污水零直排。护岸布道和仿古式泵站建设也为项目农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沛城街道农技中心主任鹿启智列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项目区内亩均减少碳排放20%,节约人工成本20%,节省用肥用药量15%,小麦亩产达到520公斤、水稻630公斤,全年单产1150公斤,亩均可增产粮食100公斤、增收270元以上……
除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带来了生态效益的改善。通过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的实施,农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提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农民成为了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农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还通过参与合作社经营分享了农业生产的收益。这种利益共享的机制激发了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信心。
沛城街道副主任赵中华介绍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沛城街道大力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切实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质量。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建设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监测周边耕地的肥力、土壤墒情等,建立、完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土壤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向综合化、自动化、高效化、信息化发展,全力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作加法。
“和传统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田’变成‘吨粮田’,实现了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高。 ”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兴浩说,沛城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是全县农业发展的一个代表,沛县将坚持从融合中谋发展,向生态要效益,不断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全力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放大叠加农田效益,让农业低碳、增产,让农民减负、增收,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