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元宵佳节 涵养家国情怀
元宵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载体,这一天也是万家团圆、共话美好的时刻。节日期间,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月24日央视网)
灯火迎佳节,欢乐闹元宵。今天,是甲辰龙年的元宵节。年味还未远去,元宵节已悄然到来,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到处都是一番热热闹闹的景象。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人们把正月称为元月,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节”。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世代传承,因为它是美好的载体、幸福的寄托,因为它根植在民众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磁场。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元宵节镌刻于中华儿女的记忆中,同时蕴含着情感眷恋和文化认同。
元宵节,万家团圆日,寄托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我国地域辽阔,天南地北的人们庆祝元宵节的方式不尽相同,古代人过元宵节少不了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不少地方还有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尽管如此,传统佳节所涵养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却是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与家国、故土等情感因素密不可分,一碗象征团圆如意的汤圆,一盏饱含吉祥祝福的花灯,一场红火热闹的社火表演,一束闪耀夜空的绚丽烟花,都蕴藏着“团圆”的美好,寄托着人们期望国泰民安、阖家欢乐的美好愿景。无论是白居易的“忽看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李商隐的“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等诗词歌赋,还是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传统民俗,元宵文化就像一条纽带,联结着生活在广袤大地上的中华儿女,不仅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借助各种载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滋养家国情怀。
明月映千里,家国总关情。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多少风雨兼程的艰难跋涉,多少矢志不渝的勇毅笃行,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节庆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尽皆诠释着国家发展带给人民群众的浓浓“获得感”,更让人们懂得家国情怀的浓郁香醇。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未知领域,前进道路上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就能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元宵节带着春的欢乐、春的韵味,向我们扑面而来。“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吃完一碗热乎香甜的元宵和汤圆之后,奋斗的人们又要踏上追梦的道路——扶贫车间的机器隆隆、田间地头的辛勤耕种、科技战线的前沿攻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场,处处都能看到“春来人勤早”的热气腾腾。在元宵节,感受美好,送出祝愿,愿你我跟随春天的脚步出发,在新的征程上,向着新的目标,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徐江)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