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基层解民忧
本报记者 王彬 通讯员 仝悦
近年来,贾汪法院塔山法庭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携手辖区具有深厚乡贤底蕴文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联合打造“网格吹哨+乡贤调处+法庭跟进”的多元解纷乡村治理联动模式,依托“精网微格”工程主动对接基层网格,挖掘乡贤解纷力量主动参与矛盾化解,发挥法庭前沿优势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网格吹哨 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某家具企业系列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因外省市经销商未能及时支付余款,导致该企业经营运转受阻。前期微网格员在网格矛盾排查化解中了解到该企业存在纠纷隐患,立即向塔山法庭进行反映。
接到反馈后,承办人及时就企业存在的诉讼风险提出建议,并在立案当日即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在微网格员协助下,积极联系各被告做调解工作。经过各方不懈努力,立案后7日内一日审结4件案件,其中一件当庭清付余款6万元,另外3件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尽快履行20余万元的付款义务。
“立案后短短几日就把我们的困难解决了,这都得感谢法院,感谢网格员。”事后,该企业将写有“保护营商环境 高效助企解难”的锦旗送到承办人及微网格员手中,向两人妥善化解涉企纠纷、助力企业发展表示感谢。
贾汪法院围绕“预防为主”“就地解决”“矛盾不上交”,与园区管委会联合制定下发《关于法院与乡贤对接调处案件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网格员、乡贤与法庭信息通联制度,成立“乡贤与法庭对接工作室”,充分发挥网格员的“吹哨”预警作用,对网格员吹哨反馈的纠纷预警信息,乡贤工作室与法庭及时登记关注、分析研判。定期分析研判辖区纠纷多发的原因,共同商讨解决纠纷预防措施。切实掌握调解主动权,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苗头,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
乡贤调处 激活基层治理“内驱力”
“老周向银行贷了26万元用于农产品收购,结果因为资金回笼困难导致贷款逾期,作为担保人的堂弟成了被告,两家因此又产生了新矛盾……”3起涉农金融贷款合同纠纷案件,乡贤耿德堂发挥“人地两熟”优势,向承办人介绍着案件的基本情况。
庭审中,承办人联手乡贤,多次与银行协商,讲明借款人暂时存在的困境,引导其作为金融机构应彰显社会责任担当,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创业发展,在还款期限上作出适当让步;同时又以诚信的传统文化为引导,向借款人释明相关的法律规定,督促其积极履行还款义务。
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三案均达成分期还款协议。既有效缓解了农户的还款压力,又圆满化解了银行的催收难题,获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在赡养、继承、彩礼、劳动争议等常见涉农民事纠纷化解过程中,塔山法庭广泛邀请乡贤参与,以修复当事人关系为导向,发挥乡贤熟悉乡规民约、熟悉村情民意的独特优势,充分将民间习俗、家风家训引入司法裁判中,传承与弘扬乡贤文化;同时融入现代法治理念,综合运用情理、法理、伦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使司法结果更加接近大众情感,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案结情在。
法庭跟进 深耕基层治理“责任田”
近年来,随着贾汪园区特色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大,育苗和果物质量纠纷、买卖合同(拖欠货款)纠纷、运输责任纠纷等案件逐渐增加,成为压在种植户和经营户心头的大事。
如何守护好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保护好农户的“钱袋子”?塔山法庭未雨绸缪、工作前置,在“网格吹哨+乡贤调处+法庭跟进”解决纠纷模式中,始终将预防性普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辖区内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定制式”法律服务,主动走访种植户和企业,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法律咨询,预防式化解农作物产销环节潜在的纠纷和风险,为农业经济作物创收提供法律支持。
作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服务群众司法需求的“桥头堡”,塔山法庭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整合基层法治资源,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诉讼服务点、建设法治文化长廊,确保法庭辐射影响力不因偏远而衰减。主动对接园区党委、政府和综治中心、村委会、基层网格,积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开展无讼村居创建。以参与案前预防普法、推进案中多元化解、关注案后事结人和等“全程跟进式”举措,全视角、全方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