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从翩翩起舞到舞台中央,徐州打造“十市”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

2023-12-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李璐
2023-12-0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闫琦

牌坊,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五省通衢”匾额见于徐州故黄河畔老牌坊,迄今已有200余年。

舟车鳞集,贸易兴旺。一座老牌坊,见证了徐州五省通衢的漕运文化。

时移境迁。站于长三角北翼,以牌坊为中心,北望齐鲁、南屏江淮、东邻沿海、西襟中原,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首位度最高的城市。

近年来,徐州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扛起重任,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聚力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引领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

“五省通衢”牌坊。

从五省通衢到五通汇流

看大江南北,一条条铁路在中华大地上刻下刚劲线条。

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会,“米字型”高铁枢纽开通6个方向、直达全国186个城市,观音国际机场获批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出行的路,连着发展的路。11月1日,“徐州—连云港”海铁联运徐工班列在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铜山站首开,货物通过海运发往南美洲、非洲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该趟班列的成功开行为深化徐连陆海联动、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示范标杆注入新动能。

立体化交通网, 让淮海经济区的人们命运彼此关联,从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从临沂出发,沿京沪高速、京台高速一路向南,驱车两小时路程,就进入徐州市区。

临沂人王兆武来徐已有32年,从最初的投靠亲戚到安家落户,从做木工学徒到有了自己的公司,徐州已成为他“第二故乡。”

“未来,我会继续扎根徐州、深耕行业,为徐州的城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王兆武说。

淮北与徐州距离有多近?60多公里的路程,高铁半小时、火车1小时、汽车1小时。

以徐州为圆心,向周围城市测量——距离淮北66公里,距离枣庄82公里,距离宿州99公里。

随着开通徐宿、台贾、徐萧、徐淮等城际公交,架起了徐州和周边城市深度融合发展的桥梁。越来越多的周边城市居民选择在徐州置业安家。

据统计,今年周边城市群众来徐购房占比达28%,累计购买商品住房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按购房者户籍统计,宿州市、枣庄市、连云港市群众购房数量位居前三。

交通一体化,交融的是城市,连通的是人心。

安徽宿州61岁的于志怀(化名)身体一直不太好,稍走几步路就胸闷、气喘,亲属将他送到徐州市中心医院就医。入院检查显示他患有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心衰,同时合并严重肺部疾病,心脏随时有停跳危险。该院心脏中心韩冰主任团队迅速为其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手术很成功,大爷逢人就说:“我这条命是在徐州捡回来的。”

淮海国际陆港铁水联运中心顺堤河作业区一派繁忙景象。

从友好近邻到合作伙伴

近年来,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让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的脉络豁然开朗,徐州与周边城市的“朋友圈”互动频频。

4月11日,市委书记宋乐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率队赴连云港市考察学习,在新起点上开启徐连两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11月15日,河南省商丘市委书记李国胜,市委副书记、市长摆向阳率党政代表团来徐考察。两市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质效,共同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协同发展的“十城记”始于何时?

答案藏在时间里。

1986年3月,宣告淮海经济区成立;

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

2018年12月,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10个兄弟城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

2022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2022年主要任务中赫然可见“推进淮海合作区协同发展”字样。

淮北绿金湖圆梦岛,一处名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林”的土地上,一株株银杏、国槐、枣树、木瓜等淮海经济区各市市树迎风摇曳。

淮海十城,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共铸产业协作“一条链”——徐州牵头组建首期规模为20亿元的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母基金,设立子基金14支,总规模超35亿元,为新能源、半导体、装备制造等产业跨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共治联保“一方水”——建立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组和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开展沂沭泗水系综合整治,协同推进大运河、微山湖、骆马湖水环境治理,在全国率先建立边界河湖“五联”机制和跨区域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徐州与宿迁共同制定的《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为省内首个生态领域协同立法项目。

共绘民生保障“一张图”——住房、医疗等领域78项实现“同城共享”,淮海经济区10市医保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深入拓展,区域协同发展全面迈入新阶段。

凝望淮海经济区版图,产业、交通、生态协同发展的动人图景正徐徐铺展。

徐工重卡生产线。

从翩翩起舞到舞台中央

今年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要求徐州拓展全省发展纵深,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功能最完备,是支撑全省发展的重要板块。

从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首次提出“淮海经济区”概念,到淮海经济区各地推进一体化建设;从国务院首次明确徐州作为淮海中心城市的定位,到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徐州的“淮海中心”之路,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进程联系在一起。

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做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徐州锚定2025年跻身万亿元级GDP城市行列目标,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做大做强“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魅力不断显现。

看平台,徐州是淮海经济区唯一兼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放航空口岸的城市。

看消费,“十三五”期间,徐州全市商贸辐射半径超过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0%。

看医疗,在徐州各大医院住院的外埠病人占到30%以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市实现跨地区新农合异地结算现场报销。

……

淮海大地,澎湃发展动力;十城联动,劲吹一体东风。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正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稳步推进。唱响一曲尽显新时代特色与气派的“大风歌”,徐州已站在舞台中央。

带着“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的美好愿景,徐州坚决扛起重任,蹄疾步稳、勇毅前行!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