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罗天下 > 社会 > 正文

我苏漫评|“丰”景来之不易 勿忘爱粮惜粮

2023-10-16  来源:我苏网  编辑:薛鹏
2023-10-16  我苏网



漫画《“丰”景不易 爱粮惜粮》

  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这一周也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以“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

  眼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节,遍地金黄预示着又一年的丰收。在我国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很少人对粮食短缺有确切的体会。然而,放眼世界,极端天气事件、地区冲突、贸易限制等因素持续冲击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最新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2年全世界有24亿人无法持续获取食物,约占全球人口的29.6%,其中约有9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数据令人忧心,也给人警醒。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是一刻不能松懈的头等大事。

  稳定安全供给,让百姓吃得饱。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提升粮食产能仍是首要任务。种子和耕地是实现目标的两大抓手。粮食土中生,有地斯有粮。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江苏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南京浦口区将原本规划为沿江工业园区的土地复垦整理为高标准农田,有“草皮之乡”之称的常熟市辛庄镇全面推进“退草还田”,盐城东台过去三年3万亩盐碱地变身有效耕地 ……保数量、提质量、挖潜力,多措并举助力耕地量质齐升。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确保种源自主可控,培育高产优质良种,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近十年,江苏全省共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良种对江苏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守好良田、选育良种,才能夯实稳产增收基础,持续充实大国粮仓。

  高质量供给,让百姓吃得可持续。在后备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等约束条件下,如何持续满足14亿多人的口粮需求,甚至保障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根本之策在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80后”新农人魏巧就是科技种粮的代表。身为土壤学硕士的她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在镇江建起一处智慧化农场,聚力发展大田数字农业。机器穿梭田间除草、农民通过“扫码”高效管理农田……科技赋能下,劳动强度减少40%,肥料利用率提高15%,农药使用量减少20%,亩均效益增加28%。事实证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生产之路,有利于实现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农民收益的多赢。当种粮轻松又赚钱,不仅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广袤的田野,让粮食生产后继有人。

  多样化供给,让百姓吃得更丰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餐桌从吃得饱向吃得健康丰盛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践行大食物观,兼顾粮食充分供给以及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食物的有效供给,才能更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这就需要打开思路,广开食源。比如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等设施农业,不与粮争地、不与土争肥的食用菌产业就属此类。比如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今年8月印发的《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就明确,支持海洋水产种业、设施渔业、海洋牧场等建设。越来越多样化的食物供给,丰富百姓菜篮子的同时,将增强我国粮食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靠增产增收,系统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同样重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华民族爱粮惜粮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在消费环节,积极践行“光盘行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增强忧患意识,保障粮食安全,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好,我们定能在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无惧风浪、笃定前行。

  统筹|周安琪

  文稿|刘静

  手绘|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