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华文化情怀,莫让文物流浪
近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系列视频火遍网络,在常被人诟病为流水线式快乐的一众短视频中脱颖而出。该剧将玉壶拟人化,以玉壶回家这一主线,徐徐展开剧情。
该剧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文物的精美珍贵,同时也让广大观众体会到文物流失的痛心痛切,而且再次激发出观众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历史情怀,感悟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你会让大家逃回来吗?”“我们不会,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剧中的对话引发了网友对文物保护的讨论。诚然,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它首先是民族的,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和民族文化,是悠长历史所凝结的智慧,具有深刻的民族历史价值,维系着民族精神,见证过国家的历史变迁。文物不仅属于古代与当代,也属于子孙后代。
中国对外追回文物的工作,一直在持续。2002年,国家文物局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用于购买流落海外的珍品文物;此后,企业及私人收藏家通过拍卖会购回海外珍贵文物;直到2022年,福建章公祖师像被盗案在国内胜诉,为跨国追索文物提供突破性示范;这从“买回”到“送回”的变化,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作用,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成果。
国内文物保护与宣传的重要载体就是博物馆,可喜的是,当前各地博物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了时代的脚步和印记,有了新形式。或是借助文创产品的展示、销售,或是创新性结合时下年轻人流行的形式进行宣传,让更多文物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更是落入凡间的雅俗共赏。中华文脉的滋养,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理解文化,继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物便是那中华文化的土壤,在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只要每一代人持续努力,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流浪的文物便能踏上“瑰葭路”,回到故土,中华文化也将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寇子文)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