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镇紫山村—— 向阳梨花院 风舞百艺生
古老的紫山在文化的滋养下更加文明和美。
本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尚庆迎 李晨 韩雪娇
每当梨花开时,“香雪海”涌动整个紫山,粉墙黛瓦的民居在“海”中摇曳起伏,马小林走在梨树下就会产生一款新铁壶的创作灵感,并为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为自己的金属艺术品“安家”感到满意。
作为国内知名金属工艺品制作大师,马小林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安放艺术的地方。交通便捷、环境清幽、人文底蕴深厚……遇见紫山后,他一见钟情。在汉王镇政府帮助下,他租下村民闲置的两个院落,进行精心设计打造,成为一处田园风情与艺术想象完美融合的美学空间——小马世家·壶主题馆。在这里可以欣赏独具特色的各类金属艺术品,可以体验传统铁、铜手工制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可以品尝清新淡雅的全茶宴。
“远超预期!原以为得两三年才能热起来,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了网红打卡地。”马小林说,非遗艺术走进乡村与农耕文化具有天然的贴合性、黏合力,文旅融合便找到了根。
陶艺研学、拓片文创、旗袍盘扣、艺术剪纸、竹笛制作、青铜器铸造……徐州周边非遗产品制作的“高手”“大咖”,都不约而同把紫山当作了“根据地”,形成集聚效应,然后通过体验、研学等活动,在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同时大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人气。
“现在全村已有49家非遗产品制作展示和书画、诗歌等艺术创作基地,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艺术村落。”汉王镇党委宣传委员董妍不无自豪地说。
我们走在蜿蜒的村路上,听着久违的声声鸟鸣,嗅着来自梨花、月季、樱花、槐花散发出的缕缕香气,走进一个个“艺术天地”,这种慢游安静又惬意,真是一种独特又美好的旅游体验。
沿着石阶登上紫金山顶,目之所及是四周绵延的青山,拔剑泉、汉王水库一碧一蓝像镶嵌的翡翠、玛瑙,紫山村静静地环山而筑,犹如世外桃源。
76岁的陈振田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在他的记忆中,紫山村原先是个贫困的小山村,山路遇雨又湿又滑,自行车都没法骑,由于走路脚总得搓泥,易形成外八字或内八字,连当上兵的都少。“咱这说的当然是以前。”陈振田笑着说,美丽乡村建设让这里彻底变了样,房子改造好了、路修好了、路灯安装上了、花栽好了、成了旅游区了,还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现在又吸引那么多“艺术家”来这儿,游客越来越多了,现在村民的房子也值钱了,他家的闲置房一年租金就是四五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我们走在村里,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老年人坐在家门口扯着闲篇,他们见到游客来面带笑容,还会热情地为你指路,拉着你聊两句,满是“显摆”的自豪和骄傲。
“美丽乡村如何带动产业发展、致富农民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董妍说,镇里在考察了北京宋庄、深圳大芬村等之后,定下搞艺术村的方向,统一盘下村民闲置的房屋和庭院,采取“政府公建配套+企业示范引领+社会资本招商引入”合作开发模式,围绕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唤醒乡情、引入非遗文化厚植乡韵、发展特色民宿留住乡愁三条主线,让村庄变景区、艺术家成村民、村民变为参与者,最终实现从美丽生态到美好经济再到美满生活的的蝶变。
还没到中午,范秋侠已经开始准备各类午餐。
“订了好几桌,又够忙乎的!”
当初她与丈夫合计借着环境打造开一家农家乐,心里还直打鼓。“没想到这步走对了,家乡的旅游越红火,我们的生意就越好!”
像范秋侠这样“有眼光”的村民现在越来越多,有的搞起民宿、有的搞起采摘园、有的搞起农特产品直播、有的搞起民俗演出、有的到艺术坊打工……人改变环境,环境又改变着人,古老的山村在文化的滋养下更加文明和美。
2000多年前,楚汉鏖战时,刘邦被项羽追击至此,人困马乏,士兵口渴难耐,刘邦拔剑插地,泉水涌出,从而走出困境,成就一代大业。
今天的紫山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正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像来时一样,跨过一座小桥,就要离开紫山,回头流连,似又看到那漫山梨花正歌之舞之,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