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鸟让真鸟”背后的生态担当
◎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最近,江苏徐州一则“假鸟让真鸟”的新闻刷屏了。有单位在风景秀丽的徐州小南湖投放了一只“火烈鸟”卡通模型,因“火烈鸟”身形较大,色彩鲜艳,它的入驻吓跑了很多在此栖息的候鸟。徐州市生态环境局接到市民投诉后,责令有关单位将“火烈鸟”立即移走。很快,大批候鸟重新回归小南湖,在此安享绿水青山的好生态。
这条新闻有两个亮点颇令人寻味:一是普通市民对鸟类的关注和对和谐环境的关心,二是有关部门对群众意见的重视和强责力行的作风。鸟儿比平时少了,立马引起市民警觉,进而主动分析问题并投诉解决,说明呵护环境、爱护生态的意识已经成为徐州市民的本能和自觉;闻讯即动,快速解决问题的行为,不仅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执行力,更说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植根于各个社会阶层心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徐州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全民担当、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假鸟让真鸟”事件,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成为徐州保护自然、修复生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又一鲜活案例。
近年来,徐州从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际出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良好生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让百姓乐享绿水青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彭城山水特质的城市绿色发展之路。这一路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是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把人与自然视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从全局高度统筹推动,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从而达到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绿色发展载体的目标。
“假鸟让真鸟”并非偶发,也不是个例。这一事件折射出了统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徐州经验,其核心就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形成简约适度、健康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共建者、共治者、共享者。点点奉献,汇成海洋。如今的徐州,生态环保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正深入人心,人们在感受自然和谐、体会流水清澈、畅享空气清新的同时,自觉从妥善处理一个塑料袋、一片垃圾开始,从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开始,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来。正因每个人都化身为生态文明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美丽徐州”的美好愿景才会越来越清晰坚定、越来越可感可触。
绿水青山地,处处鸟飞回。一个“假鸟让真鸟”的暖心之举,既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更展示出徐州走向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底气。我们希望出现更多这样让人感动的故事,出现更多徐州这样有认知、有担当、有行动的城市,让我们子孙后代既能享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能畅享清新空气、蓝天碧水,更能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精神世界。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