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践行嘱托开新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徐报融媒记者 柳喜峰 蒋新会
金马河畔一面旗。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调研期间,专程来到徐州马庄村看望基层干群,称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村的精神面貌、人的风貌怎么样。”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强化“答卷”意识,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正逐步走入全省百姓生活、走进百姓心田,日益显现出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作出的“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指示,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持续探索符合地方实际、低成本可持续的工作路径,夯实“5455”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即整合5类阵地,建立4支队伍,坚持双5标准,完善5项机制),并不断创新举措,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有力促进了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人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走心,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与治理效能双提升,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贾汪经验,交出了高质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贾汪答卷。
新时代,新定位,新作为——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2018年8月,徐州贾汪区成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打头阵”,2020年5月,成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确定的十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行试验区”之一,肩负着推动试点工作走深走实走心的职责与使命。
三年多来,徐州贾汪全面落实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战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在深化认识中把准定位,坚持系统思维、理念先行、系统谋划,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在统筹联动中有效服务、在强化责任中推动落实,紧贴地方实际,不断创新探索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走在前列的思路举措,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把试点建设任务高质量落实好、完成好。
高站位,大格局,使命感——
徐州贾汪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高质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书记工程”“一把手”项目抓落实落地,压实政治责任。
同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列入全区发展战略、列入重点目标考核、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列入“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使其地位更加凸显。为确保落实,制定三级书记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部门工作清单,每季度组织示范站、所观摩活动,每半年进行述职评议,评出压力动力以推动工作精准落实。聚焦“干得好”,着力完善五项制度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为各村(社区)配备专职联络员、完善领导包挂结对指导、志愿服务管理激励、督查考核、建立3000万元文明实践基金,确保有人干、有钱办、抓得实,各项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化、可持续。
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徐州贾汪始终坚持做深、做透、做活,全方位、多角度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以更接地气、更贴民心,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传得开的方式说身边事、讲乡村情,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学理论、受教育。
创优“理”响贾汪品牌,组建新思想大众传播平台,通过学、悟、转、传,将创新理论用方言土语、文艺作品、暖心故事展现出来,让宣讲通俗易懂、入脑入心。创新互动嵌入式宣讲,组织文明实践“讲演问”基层巡演,在村民会议、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跳广场舞前和升旗仪式后,开展“四前一后”理论微宣讲,使群众坐得住、听得进。创建“百姓名嘴”队伍,成立以农村新乡贤、土专家、身边榜样为主体的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等开展宣讲,推动新思想大众化、“化”大众。
阵地强,品牌多,项目优——
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就得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通过关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出新时代实践中心建设的最大实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徐州贾汪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紧贴群众需求,以“5455”工作模式着力破解文明实践在哪干、干什么、谁来干等问题。
聚焦“在哪干”,徐州贾汪整合、打通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与体育服务”五类平台,推动“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建设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697个,做到冬有暖气、夏有凉风,瓜子水果常备、功能场所常用,与华夏电影集团合作探索“院线进站”活动,初步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圈”,让群众愿意来、来了有收获、来了还想来,不断提升阵地活力。
聚焦“干什么”,实行“双五”(即每个项目必须回答好“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在哪干”五个问题,同时,符合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定制度的“五定”要求)标准选项目做项目,融合志愿服务力量,实施普惠型、特惠型品牌项目410个,实现派送服务精准化、自选活动常态化,形成“爷爷奶奶课堂”等特色项目,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在徐州贾汪全面推广马庄经验“十个一”,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广场舞队、百姓合唱团3支队伍,每天播放新农村大喇叭,每周举办阅读分享活动,每月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年举行晒孝礼、邻里互助节、我们的村晚、先进典型表彰等,不断赋予“马庄经验”新的内涵。大力培树“贾汪正能量 身边好榜样”品牌,让好人好事有人夸,新风正气传得开,让文明榜样的力量引领群众向上向善。
“十必联”,联必实,心贴心——
人联事,心贴心,举全区资源平台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贾汪区始终坚持走好群众路线,聚焦“谁来干”,广泛动员农村党员、社会组织、行政资源、群众为主体的4支志愿力量参与文明实践,将精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
有效整合全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络员、专职网格员三方工作力量,大力推行“全科联络员”工作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大力实施“十必联”夯实行动,推动“十必联”群众工作法走深走实走心。组织1.42万名志愿者与14万户“1+10”包挂服务,见面见底,建立家庭管理数据库和家庭文明档案,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老、小、残、特等群体,通过“十必联”网络,建立“1+1”结对机制,细化分类开展精准服务,形成村镇区三级问题上报、解决、反馈工作闭环;挖掘邻里互助资源,建立互助共享空间,组织邻里互助,倡导物品、技术共享,定期举办邻里互助节,营造亲帮亲、邻帮邻、邻里互助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11月22日,走进徐州贾汪汴塘镇影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远就能听到欢声笑语。在广场上,志愿者们正带着该镇困境儿童及家庭做“彩虹伞游戏”。在功能室里,志愿者陪大家一起做香包,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现实经验证明,遍布城乡的所、站、点成为群众身边的红色阵地和精神家园。”贾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思英介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手段。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徐州贾汪大地正悄然发生着积极可喜的变化,基层群众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参与意识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度持续提升。
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社会文明进步,更需要文化担当重任、唱好主角。贾汪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贾汪区委书记薛永表示,在新的赶考路上,贾汪区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的战略不动摇,乘势聚力,协同创新,更高水平推进“四区”并进,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贾汪真旺新篇章。下一步,徐州贾汪区将持续探索创新,做好深化文章,努力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利用、高水平运行,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凝聚和引领群众。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