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城样板区的崛起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苏 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在淮海基金园顶楼眺望,大龙湖、美的广场、奥体中心……一个个徐州新地标跃入眼帘,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它们在诉说着这座新城的现代与繁华。
很难想象,14年前,这里还是阡陌纵横。2004年,徐州新城区诞生。14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新城区勇立潮头,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拼搏干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如今,这里既是徐州的行政、商务中心,更是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之一、金融服务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已累计完成投资856亿元,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工作生活人口约16万,城市形态基本形成,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已经基本构建起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1.绿色生态是新城发展的第一追求
生态兴则城市兴。新城区有山有水,地理条件优越。但是除了“天赋容颜”,新城区还在各级党政和项目建设者的精心呵护下美丽地生长。
自建区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持续聚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个重点,着力完善生态建设保护机制,厚植生态发展优势。近年来,深入开展了“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宽”“城更靓”五大行动计划,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围绕“天更蓝”计划,加强建筑工地、闲置用地、城乡接合区域市容环境管理工作,加大扬尘专项治理力度。围绕“水更清”计划,重点实施河道贯通工程,疏浚顺堤河、拦山河、张屯河、肖庄河、大韩河等区内河道。围绕“地更绿”计划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实施景观绿化工程。启动大龙湖景区景观提升工作,增加景观雕塑、夜景灯饰,进行游步道改造,建设旅游公厕、大型停车场,不断提升大龙湖综合服务品质;实施长12公里、宽100米的黄河滨河公园景观绿化建设;同时对重要节点的街头绿地进行景观提升。围绕“城更靓”计划,重点对奥体中心、大龙湖周边、汉源大道沿线实施综合整治工程。
新城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建立起条块结合、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转灵活、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新城区市容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及市政设施维护等采用市场化方式,实行综合养护管理,实施绿化养护520万平方米,道路保洁280万平方米,河道养护230万平方米。2012年10月,新城区获批“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
在大龙湖边,每天清晨和傍晚时分,都可见到锻炼的市民和观景的游人。14年来,这条当初的水库摇身一变,成为徐州城的一条靓丽风景线。春天这里有风筝节,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碧空里轻舞飞扬,让徐州的天空平添几分灵动;秋天,这里有迷你马拉松赛,成千上万的跑友将汇集于此,用脚步丈量大龙湖的美景……
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顺堤河春广场就成了镜头的焦点。成片群植的垂丝海棠丰盈娇艳,柔软下垂的红色花朵如喝了酒的少妇,玉肌泛红,娇弱乏力,在常绿树的映衬下尤为漂亮。游步道两侧选用树态峭立的西府海棠,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盛花期行走在这条游步道上,如置身于花海中。
湖畔,公园依水而布;小区内,市民伴绿而舞;大街上,美景因街而异。14年来,新城的建设者们塑造出了一个山水生态的城市样板。
2.10年基础建设一座新城东边起
新城区逐绿,更追逐着幸福。几年前,市民普遍认为,新区的基础设施、楼盘建设、绿化景观等条件已具备较好的聚集人气的条件,但餐饮、休闲、医疗、教育、交通、集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明显不足。
生活配套上的“四难”牵动着新城区领导班子的心。多年来,新城区一直在强力推进社区生活配套行动。
近年来,新城区大力推行城市交通提升工程,着力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问题,真正让城市交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11月初,记者来到在迎宾高架快速路施工现场。冒着沥沥秋雨,工人们仍在进行部分匝道施工,在南半段桥上利用吊车安装路灯。这是我市第四条高架快速路——迎宾高架快速路。记者了解到,迎宾高架建成后,将大大增强新城区交通能力,是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交通要道,对促进城市化进程,方便沿线居民生活、出行具有积极作用。
如果说城市道理是推动新城区发展的“大动脉”,那么,便捷的公共交通路线则是夯实交通网的“毛细血管”。
目前,新城区已开通91路、92路、93路、95路、97路等多条公交线路,逐步完善了新城区和老城区、铜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公交出行条件。此外,新城区还是徐州市首个启动公共自行车站点建设的城区,目前有停车站点26个,约占全市站点的10%。轨道2号线也在全力在建中。
医疗方面,现在的新城区包括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在内,已开诊三甲医院1家、二级医院两家以及社区诊所2家。其中,中心医院新城分院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现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的规模、实力、水平基础上,打造淮海经济区唯一、建成床位2000张、高水平的三级脑科医院,在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脑创伤急救、神经免疫疾病及周围神经疾病诊疗上形成特色。而正在建设的徐州市中医院新城分院,强化“医养结合”模式,以原有医疗资源为依托,增加养老服务的比重。老年人住进来养老,平时有专业医护人员密切照护,发现病情及时救治,平时就是常规的养老生活。预计在徐州中医院分院建成之后,将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医养结合体。
除了医疗,市民最关心的教育也是大步跟上。历经十余年发展,新城区名校争相入驻。目前,新城区已建成并办学的幼儿园9所、小学9所、中学4所、大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国际学校1所,引进幼教集团、青年路小学、徐师附小、撷秀中学、新元中学、华顿国际学校、新加坡伊顿国际幼儿园等知名学校办学。形成了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国际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
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新城区商贸服务品质实现提升。美的商业广场世纪联华、华夏影城等五十余家品牌丰富居民生活;绿地集团正在新城区打造集G-super进口超市、生鲜超市、活力影院、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绿地缤纷城项目,以情景化、互动式、体验感为核心,集餐饮、零售、文创等业态为一体,为消费者营造极具趣味的氛围和空间,打造全新开放式购物环境。人才家园街坊中心等社区级配套已形成食亿家、康田、好家、净香园等优质连锁社区店集群发展,社区商业基本实现全覆盖,综合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优质社区商业催化新城区商业圈成型。同时,招商局商业中心也在开工建设,与轨道二号线无缝对接。
新城区用了近10年的时间,建设形态基本形成,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今日的新城区,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越来越便利”。住在人才家园的李大妈说,她们一家当年曾想过搬回老城区,十几年过去了,没想到一切变化得这么快,“当时选择留下,太对了”。
3.产城融合城市建设后劲十足
2011年起,新城区在加快新城形态开发的同时,开始转入功能提升、产业集聚的繁荣发展阶段。新城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新城区围绕我市淮海经济区“四个中心建设”,紧扣“繁荣、便捷、提升、创新”发展主题,不断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全力促进产业发展。经过数年来的实践,新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日益明确,产业定位更加清晰,与老城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错位发展,大力扶持以金融商务、科技创新、颐养健康等为主要载体平台的现代服务业向着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2018年9月29日,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大会举行,拉开该中心正式建设的大幕。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位于新城区的核心位置,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85万平方米。2020年完成一期项目建设,规划面积约500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150家以上。
位于新城区核心位置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周边可以辐射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1.2亿人口。科学规划布局了商务办公、高端住宅、道路交通、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充分体现了功能混合、立体复合、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在这里,各类高端要素将集聚重组,多层次资本市场相互融合,传统金融、现代金融、生态金融、绿色金融交相辉映,财富梦想与创造活力将在这里激情迸发。预计在2-3年的时间内,这里将被打造成淮海经济区金融体系最健全、业态最多样、创新最活跃、功能最完备、品质最高端的金融服务中心。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兴业银行和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邮储银行、江苏银行、淮海农商银行、平安财险、招商局集团、中国移动等一批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已率先入驻金融服务中心,中建华东等100余家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也正在积极筹划入驻。
同时,新城区还将重点打造现代化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进一步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承载。规划建设中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将承担我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会展功能。建成后,将与奥体中心组成融会议、餐饮、展览、赛事、住宿、娱乐、休闲、购物、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务区,是徐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兴服务业的示范基地。
龙湖国际会议中心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作为我市承接国际性中高端会议的承办地,龙湖国际会议中心具有最先进的高科技影音系统及同声传译设备,以及多种规模和类型的会议室配以先进完善的会议设施,拥有承办大型国际会议、商务论坛的专业性功能,满足各种会议需求。目前规划方案已完成,正在修改完善,湖面开挖及土方平衡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除了打造三大中心项目,新城区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推进商务平台建设。以绿地商务城、吉田商务广场、永嘉新城广场等商务楼宇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和服务为培育重点,将商务中心打造成为总部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商务活动的首选地和聚集区。目前,商务楼宇入驻企业已达680家,同时集聚了一批产业联盟、产业协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特色明显。10月中旬,徐州绿地商务城众创空间荣获省级众创空间殊荣,省科技厅将给予徐州绿地商务城及入驻企业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依托徐州工程学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中心、省安科院徐州分院、省特检院徐州分院等科研院所,借助已有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计量仪器的检定、测试中心、特种设备中心、安全生产检测中心、环境监测中心等23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检测服务平台,继续吸引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高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向新城区聚集进驻。
依托新城区生态环境优势和现有医疗资源,重点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生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服务业。加大特色专科医院、医学检验检测、健康咨询服务、颐养养老服务等项目的招商力度,尽快形成大健康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徐州医药电商平台、苏宁电商创业园等项目发展带动,加快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电商企业进驻,支持医药和电子电器三大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打造物流产业知名品牌、平台和载体;推进中邮泛淮海经济区邮政集散中心、凤凰新华书店物流仓储中心等现代商贸物流项目,着力打造营业收入超百亿的生活物流园。
着力搭建创业创新平台。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鼓励国内外成熟孵化机构投资、鼓励本地企业兴建、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等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运营一批众创空间。在投资建设、企业注册、资金扶持、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大学生创业、股权激励、金融创新等方面为众创空间创建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不仅于此,新城区通过优化和盘活资产、包装基础设施项目、扩大融资规模等方式,延长资金链条,先后同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十余家金融机构合作,为建设新城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方式。利用投资代建、信托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等现代金融方式,多渠道、多元化、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让新城区建设充满后劲。
4.高质量综合服务水平宜居又宜业
绿地商务城作为新城区的“第一人”, 为入驻企业免费提供了多项基础服务,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满足了当代人们的需求,真正用优质奠定市场基础,做出了品牌效应。
新城区商务中心目前已入驻贸易类、建筑类、科技类、新媒体等企业500多家,为了给企业提供需要的服务,绿地商务城成立了绿地企业服务平台,这种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的适合新城区特色的开放式、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的企业发展平台,更好地实现了企业之间商机共享、生意配对、互利共赢。
实际上,这一切得益于新城区高效快捷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新城区以“零障碍”工程为抓手,以效能提升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新城区管理体制,优化组织机构,更好地适应新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自2010年5月审批窗口设立以来,新城区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受理各类审批事项1000多项,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100%。
新城区还把每年的7、8、9三个月定为“企业服务月”;围绕“3+3+X”产业体系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想方设法破解土地、征迁、融资等难题;加强对外对内沟通衔接,形成促进企业顺利落地、推进项目顺利开展的强大合力。同时,深入基层走访,第一时间掌握企业诉求,并迅速解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此外,为了解决在徐州新城区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从去年8月份开始,新城区公租房开始面向社会配租。公租房所在地新元公寓小区,位于徐州新城区奥体中心南、新元大道西,目前周边房价已达到1万元/平方米,同样条件的房子租金也在千元左右。然而,公租房的价钱只有200-350元/月。
“城市建设好不好,百姓满意才叫好。”以人为本——这是新城区一贯坚持的理念。行走在这里,你会发现这是一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见了发展,更看见了幸福。
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过去14年里,新城区的一批建设者们有幸参与并创作出了一张白纸筑蓝图。合上封面,他们已开始书写新区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