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英雄不被忘记
本报记者 卢波 曲美慧 孙冯燕
秋日,午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烈士陵园中,祭扫的人群刚刚散去,一束束鲜花静默无言。
斜阳浅晖中,高高的烈士纪念碑下,有一座小小的墓碑。一旁的老人说,这将是自己百年之后的归处。
生为烈士献终身,死入黄泉不离分。13岁时深埋心中的信念,支撑他用一生时光践行这句无悔的誓言。
于是,在这个秋日的午后,记者认识了这位96岁的守陵人——张捍华,也记住了七十二烈士的故事……
立誓
“从此我的名字叫张捍华”
老人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1941年1月22日,漫天大雾。
八路军115师黄河支队特务连在沛县张堤口遭遇围击。近千名日伪军和三辆装甲车把百余名八路军战士逼退到张堤口的西头……
战斗极为惨烈。大人蒙住了小孩的眼睛,透过指缝,13岁的他(当时叫“张训超”)看到了战士们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面对装甲车的疯狂进攻,连长脱掉了上衣,光着膀子,大喊着‘我是八路军115师黄河支队特务连连长韩少营’,然后向敌人冲去……连长牺牲了,司务长贾瑞福顶了上去。司务长牺牲了,普通战士又顶了上去……”
炮火声从凌晨一直响到下午5点。
硝烟漫天。血一般的残阳,把张堤口的天空染成了红色。
百余名战士中,最终只有40多人突围。
入夜,村民们偷偷抬回了72名战士已冻硬了的遗体。
擦去战士们脸上的血迹后,乡亲们哭了——这还是一群只有十七八岁的孩子啊!
“我记得,那天是腊月二十五,还有5天就要过年了,而他们年轻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那里。我帮忙埋葬了战士们。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暗暗发誓,决不能让小哥哥们的血白流。”
1948年冬,徐州解放。1949年7月,历经战争与苦难的张训超终于坐进了小学教室里,此时他已经21岁了。
有一堂课讲的是抗日英雄故事,一句“捍卫祖国、捍卫人民”,让张训超听得热血沸腾。下课后,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捍华”,另外两个同学也跟他一起改了名字,分别叫杨捍国、丁捍民。
赓续
“落后就要挨打,我只认这个理”
1958年,张捍华以优异成绩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本来有3条路摆在我面前:一是留校,二是当军官,三是回家乡。我想都没想,毅然‘打’回徐州、‘打’回了沛县。”
老人用了“打”这个字眼,语气坚定。
回徐后,张捍华被分配到沛县张寨中学任教。
全校1000多名学生,只配备40名教师。在做了两年语文老师之后,张捍华一个人担任起校政教处主任、校党支部副书记、校团支部书记、高三班主任等多个职务,还兼任高一、高二4个班的政治老师。
条件艰苦而任务繁重,张捍华却乐在其中。没有宿舍,他就和学生们挤在一个大通铺上睡觉,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又四处透风。“夜里被冻醒是常事儿,早晨起来,挂在床头的山芋干已经冻得硬邦邦了。我还开玩笑说,这个在大城市叫‘冰棍’。”
最担心的还是学生因贫困而退学。遇到这种情况,张捍华常会从自己每月30块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他们垫付学费,劝他们回来读书。学校每个月补贴的10斤细粮,也大都分给了学生。学生们不知道的是,张老师自己家里也有6个未成年的子女。
上课、家访、招生、考试……张捍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从张寨中学到张捍华家有近40公里的路程,在那个交通不太便利的年代,他三四个月才能回一趟家。
1977年冬,高考结束的那天,他陪学生们走出考场。兴高采烈的人潮中,他一眼就看到了蹲在考场门口的二哥及其胳膊上的黑袖章——
母亲去世了。
就在那天早晨,家里托人来告诉他:母亲病危,速回。他心急如焚,但面对学生们人生中如此重要的一场考试,他实在无法丢下他们。
最终,他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有人问他:“教书育人,有那么重要吗?”
“重要!”张捍华斩钉截铁地回答,“从13岁那年开始,装甲车疯狂进攻的声音就每天在我耳边响起。为什么我们会牺牲那么多战士?就是因为落后呀!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读书,如果不培养人才,我们就会一直落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会继续被欺负!”
25年里,张捍华先后在沛县张寨、栖山、朱王庄等多所中学任教。二儿子张永康回忆:“那时候,沛县机关单位有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我爸的学生。”
后来,张永康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父亲坚守的意义——
“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如果我们后人没能把它建设好,没能把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没能让祖国变得强大起来,那他们的血就白流了……”
守望
“找不到家人,我就是你们的家人”
退休后,张捍华主动提出要去守陵园。妻子不同意,孩子们也不支持。
但谁也无法改变这位“固执”的老人。
1995年夏天,张捍华独自搬进了陵园里的茅草屋。
每月不足百元的退休金,他倾囊取出,请工人来修缮陵园。可人家一听说修墓地,全都回绝了。
无奈,他一个人钻进一米高的乱草丛中,用了一整个夏天才清理干净。
一天夜里,暴雨突降。本就是洼地的陵园,积水越来越深。
张捍华冒着大雨跑了好几家终于借来了抽水机。谁知刚打开抽水机,只听“轰隆”一声,茅草屋的顶又塌了下来……
“当我们赶到时,只见父亲披着塑料纸,摸黑踩在一米多高的梯子上补屋顶呢!瓢泼大雨直往屋里灌,而他当时都已经67岁了……”张永康回忆道。
1999年,在看到一期为烈士寻亲的电视节目后,张捍华也萌生了为七十二烈士寻亲的念头。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激动得睡不着觉。如果能为这些‘小哥哥’找到家人,他们在九泉之下,一定会高兴的!”
然而,寻亲之路远比想象中更艰难。
张捍华先是找到县民政局。但要查找一群50多年前的人谈何容易,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只能让他回去等消息。
为了尽快得到消息,从烈士陵园到沛县县城20多公里的路程,张捍华每周都要骑自行车往返两趟。
就这样从春天跑到秋天,等来的消息却是,由于七十二烈士所属组织为特务连,其身份等均为保密信息,无从查证。
这条线断了,张捍华又想到了县委宣传部。
把烈士事迹登报、上电视……然而一等又是大半年,事情毫无进展。
张捍华依然没有放弃。那时候网络刚开始兴起,他就到处找人帮忙上网发帖子。大儿子张永健回忆:“父亲特别倔,每天不是找我就是找学生、亲戚帮忙,在网上发寻亲启事。”
好在,终于等来了消息。
特务连突围战士的一个后人联系到了张捍华。他说,父亲因为自己突围而战友们都牺牲了,始终生活在愧疚中,很少提到那段往事,只说过他们都是从河北来的……
这就知足了。张捍华在家里的地图上找到河北,然后重重地画上一个圈。
那年春节,张捍华给烈士们敬了一杯酒,郑重地说——
“小哥哥们,找不到家人,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家人!”
现在,这个接力棒传到了二儿子张永康的手中。
“既然你接了我教师的班,现在就得接我守陵的班。”
张捍华给儿子下了死命令。
张永康跪在烈士纪念碑前,郑重磕头:“伯伯们,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家人!”
传承
“对英雄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忘记”
“连长叫韩少营,司务长叫贾瑞福。连长牺牲了,司务长顶上去;司务长牺牲了,普通战士又顶了上去。没有一个战士撤退,没有一个……”
2008年,沛县烈士陵园正式落成。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张捍华讲了成千上万遍。
2010年,张捍华突然想为七十二烈士拍部电影。
当他小心翼翼掏出用三层报纸包裹的38000元存折时,儿女们都笑他:这哪够拍电影的,连部摄像机都买不到。
老人没有放弃,一有空就到县委宣传部、各景区门口转悠,希望能找到机会。
终于,一位自称来自北京某制片厂的导演,说他愿意拍七十二烈士的影片。
老人高兴坏了,带着导演去了当年张堤口战斗的地方,参观了现在的陵园,一遍遍讲述着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
导演临走时,说先让老人写个初稿。
张捍华觉得有希望了。
他每天伏案写作到深夜,会为一个词语的使用而翻遍词典,还经常拉着当老师的二儿子讨论故事情节。
老伴和子女都觉得他着了魔。
整整两个月,老人的剧本终于“杀青”了。他赶紧让儿子给导演寄去。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导演都没有联系过他。等到他再次拨通电话时,导演说自己病了,拍电影的事儿只能搁浅了。
子女都埋怨老人被骗,白白花了钱。
老人怒了:“对英雄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忘记!我就是想让英雄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更多人记得,有错吗?不光现在要拍,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出钱拍!”
沛县鹿楼镇鸳楼村退休村支书于素勤被老人的事迹感动,和老伴一起来到陵园,主动为烈士守陵。
“之前一直听说张老师守陵的事迹,来了之后,几次被感动到掉眼泪。我们还发现,每次讲解他都是站着讲,有时候站久了,脚脖子都是肿的。他毕竟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啊!”
他们都劝张捍华不要硬撑,但老人坚持要站着讲。他觉得,这是对烈士最起码的尊重。
老人家距离烈士陵园有2公里路。这条路,最开始他用双脚走,后来换了自行车,再后来又换成电动车,现在,两轮电动车也骑不了了,又换成了电动三轮车……
老人说:“我会一直讲述英雄的故事,直到我不能动的那一天。”
返程路上,我们又一次经过陵园,隔壁的鸳楼中学传来学生们欢快自由的笑声。
老人缓缓回过头——
曾经荒草丛生的土地,如今松柏苍翠,烈士们安卧在开满鲜花的山冈;
曾经硝烟弥漫的张堤口,如今丰收在望,人们在英雄长眠的土地上,种出了生活的希望;
曾经战火纷飞的淮海大地,如今山河无恙、烟火寻常,一如英雄们所愿的模样……
夕阳里,一座高高的烈士纪念碑下,有一座小小的墓碑。
仿佛一个人在仰望着一座山。
编辑:宋继业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
让老年人健康快乐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云龙区 / 时间:2024.10.13
-
展现深厚文化底蕴
丰县 / 时间:2024.10.12
-
游在铜山
铜山 / 时间:2024.10.12
-
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
贾汪 / 时间:2024.10.11
-
宋乐伟看望慰问百岁老人
要闻 / 时间: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