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马庄的振兴,秘诀在哪?“一文一武”!
马庄民兵,是马庄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功创建的一支亦兵亦农的民兵队伍,他们一手拿锄头参加生产,一手握枪精武强能;穿上军装是士兵,脱下军装是农民,换上乐团服饰是演员,他们以“八队一兵”为载体,抓“兵心”、聚“兵力”,助“建设”、谋“发展”,打造出一支思想不乱、队伍不散、传统不丢、战旗不倒的钢铁民兵队伍,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出新时代乡村社会善治管理马庄模式。
近日,徐报融媒记者带您走近马庄村原党委书记、民兵营教导员孟庆喜,“铁姑娘民兵排”元老、马庄“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秀英,马庄民兵营营长孙冬,马庄民兵乐团团长孟辉,马庄村党委书记、民兵营教导员毛飞五位核心人物,听他们讲述这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民兵队伍30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故事。
“一文一武”兴马庄 “八队一兵”谱新篇
▼▼
清澈的金马河水围绕着村庄缓缓流淌,一匹几欲腾空的金马雕塑高高地矗立在村口,向人们昭示着奋勇开拓、昂扬向上的马庄精神。村内,柏油路宽阔笔直,楼房小院排列有序,文化广场、长廊亭榭、绿树青竹,以及三三两两休闲的老人、奔跑玩耍的孩童,无不显示着新农村的和谐与美丽。
“我们马庄村能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我想是离不开一文一武。一文,就是我们马庄村的文化兴村和马庄民兵乐团;一武,就是马庄民兵营建设。可以说,没有马庄民兵营过去的付出,就没有马庄村现在的面貌。”日前,贾汪区潘安湖街道办事处马庄村原党委书记、民兵营教导员孟庆喜在接受徐报融媒记者专访时说。
“八队一兵”促进工作显风流
上世纪五十年代,按照上级规定,马庄村18到45岁的青壮年全部加入了民兵组织,共650余人。其中18到35岁的为基干民兵,约450余人;36到45周岁的为普通民兵,约200人。当时,对劳动力实行军事化管理,在生产上实行大兵团作战,马庄村民兵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1975年民兵营合影
1970年,马庄大队民兵营为全面贯彻落实民兵工作“三落实”(即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精神,保持了一个营的建制。民兵分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和武装基干民兵。全大队共有民兵850多人,其中基干民兵510人、武装基干民兵36人。民兵队伍每年进行一次整组,超龄的及时退出,缺额由学校毕业的学生随时递补,较好地保持了民兵队伍的稳定。
▲1973年民兵营长孟庆喜
“我是1970年任民兵营长的,一直到1986年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时候才不当营长,我在民兵营长这个位置上任职17年。此后,我又干了30年的村书记,这30年都兼民兵营教导员,因此说我也是一个老兵。”孟庆喜说起自己当民兵的光荣历史来,神采飞扬,声音铿锵。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兵,一个在农村同样能建功立业的老兵。
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马庄民兵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当时,农村搞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每年都有好多工程,如挖河清淤修路等,其他村都是以生产大队或者是生产小队的形式参与,而马庄村却是以民兵营为建制,村里各个生产小队叫民兵连,马庄村是以一种准军事化的方式来实施各项工程。
▲“飒爽英姿五尺枪”——上世纪60年代马庄民兵
“当时整个青山泉乡是18个生产大队,每次工程我们马庄村都是在前三名之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马庄民兵营也在不断调整思路,顺应形势开展民兵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马庄民兵营就坚持不懈地开展‘八队一兵’建设,‘八队’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队、科技致富的辅导队、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社会治安的保卫队、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队、文明新风的传播队、环境卫生的示范队、拥军优属的服务队,‘一兵’即:人人争当‘优秀民兵’。马庄民兵对于我们马庄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和替代的作用。”孟庆喜说。
▲1948年马庄人民支援前线
“八队一兵”有力推进了马庄村“两个文明”建设,使马庄村成了“明星村”,先后被省市评为“工业先进村”“首批小康示范村”等,获得国家级荣誉几十个。马庄民兵营也先后获得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新时期模范民兵营等荣誉称号。
马庄村的骨干力量差不多都是民兵,村里无论是开展各项活动也好,发展经济也好,这些人是主力军,只要把民兵营的工作抓好了,村里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孟庆喜告诉徐报融媒记者,自从他任村党支部书记以后,仍然坚持抓好民兵营工作。马庄村的各项管理都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
▲组织民兵单兵战术训练
马庄村多年以来坚持每天早上进行点名,一年365天不间断。所有的重大仪式和活动全部列队点名,比如每月的升旗仪式、周末舞会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每次结束以后要总结,也要列队。“我们要求站成队坐成片,要一呼百应,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我们马庄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说起马庄的准军事化管理,孟庆喜仍然十分自豪。
建“民兵乐团”奏响乡村振兴曲
“我们马庄经济原来是一穷二白,我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还欠着国家46万元贷款。当时,马庄村底子比较薄,起步也比较晚,青山泉乡有18个行政村,马庄村排名第13位,是有名的后进村。于是,我们制定了一个两年小变化、3年中变化、5年大变化的目标。虽然说这些目标都提前实现了,但在青山泉乡,我们依然还是后进村,因为马庄村在发展,别的村也在发展,而且由于起跑线不一样,人家发展得更快。”说起那时面临的窘境,孟庆喜话语中仍然透露出一丝急迫感。
落后了怎么办?马庄村就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文化立村、文化兴村。1988年,马庄村实现两年小变化以后,决定走文化立村、文化兴村之路。以孟庆喜为书记的马庄村党支部,充分认识到民兵组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及时果断地作出决策,决定以基干民兵为主体,成立民兵乐团。1989年,由经过精挑细选的基干民兵组成的马庄民兵乐团正式成立。
马庄民兵乐团组建之初,吹拉弹唱各种设备需要资金10多万元,孟庆喜把妻弟盖房子的钱都借了过来。老百姓听说后,把娶媳妇的钱、卖鸡蛋的钱也送了过来,全村团结一心,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
▲1996年民兵乐团
马庄民兵乐团组建后,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过江进京漂洋过海,先后在国际上拿了两项大奖,参加过中央电视台节目演出,马庄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加。民兵乐团组建以后,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往马庄村集中。上级也非常关注,各种优惠政策也随之而来,招商项目也能在马庄村落地。
客商主动找上门,马庄村也从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招商引资成本。
马庄村坚持文化兴村这条路走得十分艰辛。当时有人说孟庆喜,作为一名农村的书记你抓好了乡镇企业,让群众有钱花,让老百姓把地种好了,大家有饭吃就可以了。搞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跟农村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你又搞什么民兵乐团,它是能吹出粮食,还是能吹出票子?
但孟庆喜还是顶住了重重压力,把文化兴村之路坚持走了下来。
▲孟庆喜
孟庆喜告诉记者:“为什么要坚持走文化兴村之路?如果人家搞煤矿,你搞煤矿,人家搞工厂,你搞工厂,你不抓文化,你还是原来的马庄,并且还是原来后进的马庄,只有坚持走文化立村、文化兴村之路,才能实现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快速超越。”
马庄民兵乐团才刚成立3个月,当时的铜山县召开春节团拜会。在会上,乐团一曲“西班牙斗牛士”就把马庄村推了出去。接着徐州市电视台就找到了马庄,找到了马庄民兵乐团,说要合办春节晚会,那年一共13个节目,马庄村就包揽了7个。随后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转播。马庄一夜之间红遍了淮海大地。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孟庆喜说得最多的是“坚守”。的确,马庄民兵乐团在32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几经波折,但马庄村始终坚守“文化兴村”文化信念,不但把乐团发展得更好,实现了以文养文,还办起了周末舞会、灯会,建立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阵地。正是这份坚守,让“文化兴村”的理念在马庄村有了“根”与“魂”,推进了马庄村的乡村振兴和全面发展。正是孟庆喜等数百马庄人30多年的文化坚守,让马庄民兵营塑造出“一马当先的勇气,跃马扬鞭的速度,马不停蹄的毅力,马到成功的效率”这一马庄精神,让马庄村驶上发展快车道,成为新时代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和缩影。
来源: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柳喜峰 蒋新会/文 孙博宇/图、视频
通讯员:胡绍武 郭丹 朱东润
编辑:李璐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
淮北市政府代表团来徐考察 王剑锋陪同
要闻 / 时间:2024.10.25
-
中药创新药勇闯小赛道
要闻 / 时间:2024.10.20
-
徐州文旅促消费乡村游专场活动举行
要闻 / 时间:2024.10.20
-
海伦哲前9月订单同比增长45%
要闻 / 时间:2024.10.20
-
徐州纯电“三蹦子”亮相广交会
要闻 / 时间: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