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徐州日报申报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材料

2012-11-19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
2012-11-19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申报表

(报刊奖—报纸类)

 申报单位: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日报

推荐单位:徐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填报时间:    2012年11月9日   

报纸名称

徐州日报

刊   号

CN32-0051

文    种

中文

刊 期

周七

电   话

0516-85600213

创刊时间

1948年   12月

网 址

/

邮   编

221006

地   址

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南路140号

主管单位

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

单位性质

○企业法人  ○事业法人  ○企业兼事业法人  非法人(如编辑部)○其他

报纸期发行量

报纸年总收入(万元)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82000份

84000份

85000份

5852

5902

6244

年度核验情况

(划“√”)

2009年

○ 通过√

○ 缓验

○ 未通过

2010年

○通过√

○ 缓验

○ 未通过

2011年

○ 通过√

○ 缓验

○ 未通过

是否受到行政处罚(划“√”)

2009年

○   是

○   否√

2010年

○   是

○   否√

2011年

○   是

○   否√

编校质量检查情况(划“√”)

2009年

○  合格√

    ○   不合格

2010年

○  合格√

    ○   不合格

2011年

○  合格√

    ○   不合格

获奖情况

2009年,本报质检校对室荣获“江苏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2010年,本报编委郑敏芝荣获“第七届江苏省戈公振新闻奖”;

2010年,本报系列报道《媒眼看棚改》荣获“江苏新闻奖”;

2011年,本报编委何桂香获“全省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1年,大型报道集《牛年之春走关东》一书,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2011年,本报评论《沉下去那里有个天》获“江苏新闻奖”;


主要业绩

自2009年以来,徐州日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践行“贴近读者、建树品牌、铸就主流”的强报之路,大力推进报纸内容创优、形态创新、队伍提升、品牌塑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稳步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引导舆论的能力、生产精品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服务读者的能力,不断朝着区域性中心城市政经大报、主流大报迈进。

 

一、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徐州日报大力宣传省委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两快两带战略在徐州的贯彻推进进程,通过开展“牛年之春走关东”等大型主题报道、通过开设“科学发展在徐州、两快两带谱新篇”等专栏,反映徐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发挥出党报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党旗红艳艳——创先争优的徐州报告”等大型报道受到省报纸阅评组的好评和推介。

 

二、引导主流舆论的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徐州日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广泛宣传徐州“五个转变”、“两快两带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弘扬等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在苏北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里程碑式成就,把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发展上来、热情发挥到改善民生上来,引导热点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形成关于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共识,推动徐州又好又快地发展,在苏北地区首个以市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

 

三、新闻精品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把笔触和镜头对准群众,用新闻和版面纪录城市进步;注重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增强采编人员在新传媒技术条件下采写优秀报道的能力;目前拥有员工8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中级以上职称14人。一人次获江苏省“戈公振新闻奖”,一人次获“江苏省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称号;两次获得“江苏新闻奖”。注重报业文化建设,建设“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的企业文化氛围,锻造出一支“忠诚、敬业、爱心、创新”的党报工作者队伍。

 

四、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办报中引入视觉理念,成立视觉中心,对头版进行封面化、导读化的改革,同时增加时评版面,增强舆论引导力;根据办报工作实际,开展出版流程创新,增强新形势下编委会“新闻执政能力”建设;在员工管理上,抹平正式职工与聘用人员之间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服务读者的能力不断提升。连续9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募集善款近千万元,资助寒门学子1400多人,使他们顺利进入大学完成学业;秉承“传媒力量来自读者”的理念,连续九年在记者节举办读者节活动,回报读者厚爱;常年开展书画艺术展、文物鉴宝等活动,在推进“舞动汉风”文化工程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申报材料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日报


    自2009年以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徐州日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践行“贴近读者、建树品牌、铸就主流”的强报之路,大力推进报纸内容创优、形态创新、队伍提升、品牌塑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稳步提升报纸服务发展的能力、引导舆论的能力、生产精品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服务读者的能力,不断朝着区域性中心城市政经大报、主流大报的方向迈进。 


    一、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徐州日报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省委“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两快两带”战略在徐州的贯彻推进进程,通过开展“牛年之春走关东”等大型主题报道、通过开设“科学发展在徐州、两快两带谱新篇”等专栏,全景反映徐州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发挥出党报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徐州日报组织开展了“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大型主题报道,全面反映“十一五”期间徐州的发展成就和各地对“十二五”的科学规划,出版的大型特刊受到省委宣传部报纸阅评组的好评;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徐州日报以创先争优活动的报道为主体,推出了“党旗红艳艳——创先争优的徐州报告”大型特刊;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徐州日报又策划实施了“喜迎十八大 喜看新变化”系列报道,集中反映全市各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宏大图景。 
    近年来,徐州日报形成了遇有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必有大策划、必有大特刊的惯例,探索出一套党报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新路径、新载体。 
    二、引导主流舆论的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徐州日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广泛宣传徐州“五个转变”、“两快两带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弘扬等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在苏北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里程碑式成就,把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发展上来、热情发挥到改善民生上来,引导热点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形成关于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共识,推动徐州又好又快地发展,在苏北地区首个以市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为配合市委开展的干部特质铸造工程,徐州日报积极围绕“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的要求,认真组织全市干部进行大讨论,同时邀请《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作者、美国西点军校教官杰瑞来徐,为全市干部举办专题报告会,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近年来,徐州日报围绕全市“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舞动汉风”文化建设工程、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国书法名城创建等活动,通过专栏专题报道,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将全市干部群众的热情、智慧和力量通过主流舆论的引导予以集聚。 
    加强新时期下的党报舆论监督能力,通过新闻热线打开言路搜集线索,通过加强与市纪委、监察局和百姓办事零障碍办公室等部门的联系配合,对机关中存在的“中梗阻、底层板结”现象和市民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进行曝光,在全市倡导形成风清气正的优良作风和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常年反映“身边榜样”,寻找激发“前行力量”,加速形成“彭城好人”这一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独有品牌。 



    三、新闻精品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 
    扎实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徐州日报注重在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将各级领导干部“三解三促”联系点、报业集团扶贫点作为本报记者的“走转改”联系点,鼓励记者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把笔触和镜头对准群众,从基层和群众中挖掘新闻素材,采写了“睢宁县舞动乡村”、“苏鲁镇级调解办首现邳州”、“对牛弹琴一年弹出200万”等一批优秀新闻作品。近年来,在全省及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评比中,徐州日报获奖作品的数量和档次都有大的提升,三年间两次获得江苏新闻最高奖——江苏新闻奖。 
    注重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员工中开展“日评好稿”、“月评好稿”、“年评好稿”业务竞赛,组织员工参与“进名企、进名校、进名报”三进活动,提升员工的采编业务能力,拓宽员工的职业视野,使报道更加贴近、更加专业、更具实效。 
    增强采编人员在新传媒技术条件下采写优秀报道的能力,不断加速党报采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党报的报网融合。在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前夕与中国徐州网联合开展“千里单骑走京沪”大型多媒体采访,历时一个多月,行遍京沪线上21个城市,发回报道数百篇,并被新浪、凤凰等知名门户网站转载。 
    徐州日报目前拥有员工8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职称2人、中级以上职称14人。一人次获江苏省“戈公振新闻奖”,一人次获“江苏省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称号;两篇优秀新闻作品获得“江苏新闻奖”。 
    注重报业文化建设,经常性举办“报歌大赛”、登山健身等文体活动,营造“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的企业文化氛围,锻造出一支“忠诚、敬业、爱心、创新”的党报工作者队伍。 



    四、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 
    对党报实施全方位的深度改版。一是引入视觉理念,成立视觉中心,改革创新党报的视觉形态,对党报头版进行封面化、导读化的改革,以大标题、大图片的方式重构党报一版,使党报在形态上变得更加可亲,增强了党报的传播力;二是增加时评版面,围绕当地工作重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组织刊登时事评论文章,增强党报的舆论引导力;三是创新办报理念,重大新闻报道主题化、活动化,将新闻报道与社会活动、将线上报道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形成“新闻即活动、活动即新闻”的互动式融合式新闻生产路径,改善了重大新闻报道手段单一化的传播效果,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四是探索党报经验报道、成就报道的创新之路,经验报道可感化、成就报道民生化、抽象报道可视化,巧妙地将发展成就与百姓生活挂钩,增进了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五是根据办报工作实际,开展出版流程创新,密集线索调度的频次,增强新闻生产的预期能力,加快新形势下党报编委会的“新闻执政能力”建设;六是在员工激励管理上,逐步抹平正式职工与聘用人员之间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服务读者的能力不断提升 
    自2004年起,连续9年在每年秋季开学之前组织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募集善款近千万元,资助寒门学子1400多人,使他们顺利进入大学完成学业。 
    秉承“传媒力量来自读者”的理念,连续九年将记者节办成读者节,开展文艺演出、优惠订报、读者体验办报、职能部门咨询服务等活动,回报读者厚爱,彰显党报民生情怀。 
    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听取读者意见心声,积极帮助读者排忧解难,联手市政府12345热线和市“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办公室,清除百姓办事过程中的人为梗阻现象,在提升机关办事效率效能的过程中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与徐州艺术馆等艺术结构联手,经常性地举办书画艺术展、文物鉴宝等活动,一方面有力地助推了“书画徐州”品牌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在推进“舞动汉风”文化工程中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